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1 / 2)

名門閨殺 面北眉南 2208 字 2020-06-20

「妹妹你有辦法?」

三娘想了想,點了點頭。

「哥哥你附耳過來。」三娘朝著王璟招了招手,王璟隔著茶幾探身過來,三娘在他耳邊如此這般說了一通。

王璟聽著時而點頭,時而皺眉。

等三娘說完了,王璟疑惑道:「妹妹,這個辦法管用么?」

三娘眨了眨眼:「哥哥信不過我?」

「當然不是。」王璟忙道。

在他眼里妹妹是最聰明的。小時候他這么認為可能是因為護短,可是這么幾年兄妹兩人相處,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妹妹總能想出法子解決。他這個當哥哥的心里不是不驕傲的。

王璟也正是因為發覺自己的妹妹聰慧能干,這才努力讓自己也變得不是那么沒用,努力學習怎么處理外面的事物。雖然他現在遠遠稱不上練達通透,但是與幾年前相比進步還是很大的。

「我只是想,二哥哥要怎么樣才能找到你說的那種……呃……來幫他?」王璟解釋道。

「哥哥你盡管去將我剛剛說的話告訴二哥哥,他自然是會有辦法的。」三娘笑道。

王璟見三娘說得如此肯定,便點了點頭,應了。

等王璟走了,三娘又交代了白英幾句,讓她跑了一趟孫氏的松齡院。

這一晚,王璟回到外院之後自然是與王璋有了一番交談,具體情景如何,暫不累述。

王家的人經過商議之後,決定王柏帶著王棟,王玬。三娘他們進京。

這個時候出行,都是走的驛道,而水路也是驛道的一種。因王柏能借到官船,所以決定帶著人先乘坐馬車走陸路經濟南府歷城到德州,在德州登船到通州。只是由於通州到京城的那一段水路由於河道水量小。淤塞嚴重,已經多年不通了。因此到了通州之後還得走一段陸路才能到達京城。

出行之日,在查過黃歷之後定在了七日之後的八月初十。

這幾日。秋衡院與荷風院都很忙,忙著收拾行禮。因這一次去京城是常住,與上次去兗州府不同。要准備的東西就多了。

不說別人,就三娘看著院子里的那一箱箱打包起來的行禮就頭疼。這才八月初五,就整出來了十幾個箱籠,三娘已經預料到等到出行的那一日肯定還有十幾個被趙嬤嬤整理出來。

「嬤嬤,不常用的東西就鎖在庫房里吧,不用全部帶上了。」三娘無奈地對趙嬤嬤道。

趙嬤嬤聞言一副不敢苟同的樣子:「小姐誒,這些都是你用的著的。你瞧瞧,有三箱是各季的被褥蚊帳。五箱平日里常用的器皿,四箱玩器擺設。還有你的四季衣裳現在只整理出來了兩箱冬天的大衣裳……」

三娘的頭已經不是一般的疼了:「嬤嬤,那些器皿和玩器還是留下來吧。還有被褥各季節只帶一套就可以了,京中那邊必定是已經備好了的。」

「別人家的怎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東西用著舒服。再說那些瓷器,玉器都是夫人留下來給您的,你走到哪里就要帶到哪里。不然我們不在,不就被有些人東借一次,西借一回借沒了?」

趙氏當年的嫁妝豐厚,好運出去的值錢小物件被買了大部分,但是大而笨重的一些還是留了下來。以前金氏總是以各種借口來借過幾次,每次都故意忘記還回來。但是趙嬤嬤對趙氏留下來的東西都非常看重,每次金氏用過了之後「忘記」還了,趙嬤嬤就會親自帶著人去秋衡院找金氏要。

金氏若是裝傻,趙嬤嬤就會嚷嚷得全府都知道,大夫人貪圖已經過世了的弟媳的嫁妝。孫氏看不上這些東西,又一直看不慣金氏的小家子氣,怕這事情嚷嚷了出去被人知道了不像話便將金氏叫去敲打了兩次,後來有一次還被大老爺王柏知道了,王柏氣得當眾說要休妻。

那是王柏第一次發這么大的脾氣,金氏被嚇到了,便老老實實將東西還了回來。可是王柏還是氣得在外頭的青樓楚館住了十天半個月,差點就抬了一個清倌回來。金氏只得低聲下氣派人去請了好幾次。

最後王柏勉為其難地回來了,卻是當眾讓人自己屋子里的幾個前朝的古物當作賠禮送到了荷風院。三娘和王璟自然是不會收的,便送了回去,說是誤會。金氏原本心疼地要死,見寶貝被還了回來立即喜形於色。

王柏二話不說就將那幾個古物當著金氏的面砸在了她的腳邊,說他王柏送出去的東西出了他的院門就不是他的了,還說以後金氏再敢胡來他就照著兩倍的價錢賠。

只這么一次,金氏就被嚇怕了,再也不敢打趙氏嫁妝的主意。

趙嬤嬤這么說就是記恨當初趙氏屍骨還未寒的時候,金氏就來騙趙氏的嫁妝的事情。

三娘有些哭笑不得,只能道:「嬤嬤。我聽說京城那邊只有一個三進的院子。我們這次要去這么多人,住的地方都嫌擠,這些器物要放在哪里?」

趙嬤嬤也愣住了:「三進的院子?」

三娘點了點頭,趙嬤嬤一臉苦瓜相。她只想著不能讓夫人留下來的東西被人貪了去,卻是忘了考慮東西帶去要放到哪里。

三娘見趙嬤嬤垂頭喪氣,便提議道:「嬤嬤你將東西都收在箱子里鎖到庫房去,然後再留下兩個信得過的婆子丫鬟照看。若是還不放心就將鑰匙交給祖母身邊的常嬤嬤看管。」

在外人眼里,將鑰匙交給常嬤嬤就等於是將東西交給了孫氏,這樣孫氏面子上有光,別人也不敢打注意。而依著孫氏的性子,她是瞧不上荷風院這點東西的。

趙嬤嬤聞言眼前一亮,當即拍腿道:「這個主意好,還是小姐你聰明。對了,那少爺那邊的東西我也叫人一起鎖起來。就不帶著去了。」

說著趙嬤嬤就風風火火地走了。

幾個院子里忙得熱火朝天,老夫人孫氏的院子里在這天下午卻迎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侄兒給十二嬸請安。」一個穿著深藍色儒生袍的四十歲左右的男子給孫氏請安。

「不用多禮了,坐吧。」孫氏指了左下首的椅子對來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