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黃巾圍城(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774 字 2020-06-20

下一更早則下午,遲則晚上。

——

在被任為兵曹椽後,荀貞一邊調遣人手出城,砍伐近城的林木,鑿開結冰的護城河,做守城的准備;一邊下到軍營,用了幾天時間熟悉郡兵的情況。兵法雲:「知己知彼」,就要迎來大戰了,兵可以不知將,將不能不知兵。

本郡共有郡兵三千余,因地處平原內地,不臨北疆,也不臨海,郡中亦無大河,故而沒有騎兵,也沒有樓船兵,全部是「材官」,也即步兵。

通常來說,「材官」分為三類。一類是「甲士」,即重裝步兵,士卒多健壯勇猛,盔甲齊全,裝備重型銳利兵器如戟、戈、矛等。一類是輕裝步兵,不著鎧甲,使用矛、劍、盾等輕型短柄的武器。一類是「蹶張士」,即弓弩兵,使用弓、弩。

潁川郡三千余郡兵里最多的是輕裝步兵,占了一大半,一千七八百人。弓弩兵次之,約七八百人。甲士最少,只有四五百人。

甲士和輕裝步兵被混編在一起,兩千多人編成了一個「部」。依照慣例,弓弩兵獨立編制,編成了兩個「曲」。

荀貞親自下到各部、曲,一個隊、一個隊的走過去,仔細核實兵員人數,並仔細檢查士卒裝備,同時仔細詢問平日的訓練情況。

經過核實,人數倒是不錯,各部、曲郡兵加在一塊兒,共計三千一百余人,只是這三千一百余人並不是每一個都能上陣殺敵。荀貞在各曲、各隊都發現了不少白發老卒,一問年齡,老的六十多歲,小一點的也五十多了,鎧甲都穿不上、武器都拿不動了,還怎么上陣殺敵?

有漢一代,特別本朝以來,「募兵」分為兩類,一類是臨時招募,戰後解散;一類是長期在役的職業軍人。樂府詩唱道:「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說的就是後一種募兵,潁川郡兵里那些五六十的老兵也正是屬於後者。

不過兩者又有不同之處。樂府詩里唱的是一個隨軍出征、身不由己、想回家而不能回的老卒故事,潁川郡的這些老兵卻是因為家窮,為混口飯吃而留在軍中的。「募兵」要給錢的,叫「雇值」,生民不易,與其飢一頓、飽一頓,不如待在軍里,還能有個溫飽。

各曲都有這樣的老卒,統計上來,一百多人。當此關頭,不合適將之辭退,萬一惹得其中有人生冤,反而不美。荀貞索性把他們編成了一個屯,負責後勤補給。

潁川鄰近京城,交通便利,經濟好,人口多,是個富郡,郡兵們的裝備不錯,訓練情況就不容樂觀了。

自從光武皇帝罷免了郡國「都試」後,內地的郡國兵大多訓練松弛。所謂「都試」,就是一年一度的軍事演習。這在平時自然有利於朝廷控制地方,但一逢亂事,未免就顯出弊端。經過了解,荀貞發現,本郡郡兵的訓練強度、密度甚至還不如繁陽亭受訓的百余里民。那百余里民三日一操,這些郡兵十天半月才訓練一次。

……

安頓好老卒,調查完情況,荀貞把屯長以上的軍官叫到一塊兒,開了一個小會。

開會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和軍官們熟悉熟悉,一個是大戰將至,守城攻敵的主力是郡兵,不能瞞著他們。

軍官里知道太平道將要造反舉事的只是少數,大部分僅僅聽到了點風聲,具體情況不清楚,聽荀貞說完,一聽情況這么嚴峻,滿堂五六十人小半驚駭失色。

荀貞暗暗發愁,將乃一軍之膽,如今連這些軍官們都「聞亂色變」,還能指望底下的士卒勇悍敢戰么?

不過,轉念一想,想及此前「雪夜攻庄」時,波才、波連手下賓客、道眾們混亂不堪的表現,他想道:「郡兵雖然操練少,又沒經歷過甚么戰事,然而到底是『郡兵』,不論是軍事素養,還是鎧甲兵器,較之太平道的信徒,好歹強上許多。只要我調度得當,想個辦法把他們的士氣調動起來,或不足以主動出城破敵,但若只守城,應還是可以的。」

會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荀攸、戲志才。

在他下到軍營的這幾天里,荀攸、戲志才一直隨從在他的左右,也出了郡兵的不足之處,對此深以為然。

荀攸想得更遠一點,說道:「今之堪憂處,不止郡兵,還有百姓。前夜,鍾功曹和杜曹椽領帶吏卒清洗、捕殺城中的妖賊黨羽,已使得城中人心惶惶。自中興以來,吾郡已承平百數十年,百姓久不知兵事,大亂若來,驟逢兵禍,必恐怖失措,驚懼駭怕,不知何去何從,人心更加不定。軍無斗志,民心又亂,陽翟危矣。」

「公達言之甚是,可有妙策應對?」

「亂若不起則就罷了,倘若果真亂起,可請太守出面,告訴城中百姓,就說:奉命守城,洛陽援軍不久就會來到。」

可以想象一下,城池被圍,放眼城外都是敵人,與外界音訊斷絕,也不知外邊的情況怎樣,坐困孤城,誰不會忐忑害怕?但如果在這個時候,主官告訴你:不必擔憂,我這是奉命守城,用不了多久,京師的援軍就會到來。「外有必救之師」,民心自也就穩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