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三)(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385 字 2020-06-20

公孫瓚為遼東屬國長史。

所謂「屬國」,即「存其國號而屬漢朝」。屬國之設,始於前漢武帝之時,當時武帝效仿秦朝掌管少數民族的「典屬國」之職,設置「屬國」以安置降附和內屬的少數民族,類似於今之民族自治區。屬國最高的長官是屬國都尉,比二千石,其副手被稱為「丞」或「長史」,「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地處內郡的屬國副手叫「丞」,地處邊疆的則稱為「長史」,此職千石。

遼東屬國設於安帝時,起因是烏桓叛服無常,為了加強對烏桓的控制,安帝改「遼東西部都尉」為「遼東屬國都尉」,置「遼東屬國」,從遼東、遼西二郡各劃三縣歸「屬國」管轄,以安置、管理降附的烏桓族人。因為起地處北疆,所以從設立之日起,遼東屬國都尉就與度遼將軍、護烏桓校尉一起成為了捍衛漢室北疆的重要官職。能在遼東屬國為官的要么是已經成名的名將,要么是邊地大族的子弟,要么烏桓的部族首領。「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就做過遼東屬國都尉。

公孫瓚雖出自遼西名族,但「其母賤」,他並非是公孫氏的嫡子,得不到家族太多的扶持,能夠以三十來歲的年齡出任遼東屬國長史這么重要的武職,可以說全是他自己奮斗的結果。

要不是他本身有才,劉太守就不會把女兒嫁給他。要不是他變服易容,冒著獲罪的危險陪從劉太守詣京師,並又冒著死在日南的風險下決心陪劉太守去日南,在北邙山上祭辭先人,他就不會名揚洛陽。如果沒有名揚洛陽,他就不會在歸郡後很快即被提拔為上計吏,——所有的上官都喜歡這樣忠心的下吏,接著又被舉為孝廉,跟著又被升遷為遼東屬國長史。

人這一輩子,兩樣東西缺一不可,一個是機遇,一個是才干。公孫瓚有才干,也抓住了機遇,所以日後他能一飛沖天也就不奇怪了。

說起公孫瓚,荀貞和劉備都是心有戚戚。

荀貞感觸的是:這公孫瓚的出身與他類似,其奮斗的過程也與他類似。公孫瓚不是公孫氏的嫡子,荀貞也不是荀氏的嫡脈。公孫瓚踏上仕途的快車道是因為遇到了劉太守這個貴人,是因為劉太守他才名揚洛陽,荀貞升遷則是因為遇到了陰太守這個貴人,是陰修把他擢為了郡北部督郵。

因為有過從底層做起的經歷,荀貞知道這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對公孫瓚很是佩服。

劉備感觸的內容和荀貞差不多。

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今雖淪為與平民無異,但畢竟是漢室血脈,說起來和公孫瓚「大族庶子」的出身勉強算是相似,——這也是為何他與公孫瓚交好的一個緣故。出身相似,只是機遇不似。劉備至今還沒有遇到他的「貴人」,盧植也許本來能算一個的,可仗打到一半,盧植卻受誣被檻送京師了。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公孫瓚、荀貞、劉備三人的出身都相似,只是公孫瓚、荀貞先後都遇到了他倆的「貴人」,也先後都抓住了機遇,而劉備至今卻一直還沒有這個機會。

也正是因此,劉備的感觸比荀貞更深。

他了荀貞,心道:「此人出身荀氏,族中長輩有名於天下者眾,而今黨錮已解,也許不久後他族中的長輩如『八龍』等人就會被召入京師為官了。除了他族中的長輩外,他好像又深得皇甫將軍的器重。難得他對我似有好感,我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也非不能!」

有了這個念頭,對荀貞不免就刻意「討好」,順著荀貞的話有問有答,兩人竟是說得極為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