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邯鄲陌上九月秋(六)(2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492 字 2020-06-20

從官道上遠望,鄉里中比較冷清,入到鄉里中,荀貞發現里中的住民還是有不少的,不過有好多人家都是只見老弱婦孺,或者只有青壯、少年,不用問也知此必是在亂中失去了親人的,有幾戶人家甚至屋門緊閉,不見人影,也不知是外出了,還是全家亡在亂中了。

在鄉民們好奇的目光中,嚴猛帶著荀貞等來到了里路左邊的一戶民家院外。

這戶人家亦是用籬笆為牆。院外籬角有幾個孩童在玩耍,見荀貞等走近,一哄而散。行到院外,荀貞等人聞到一股清幽香味,卻不是梨香。

諸人舉首觀之,盡皆驚奇,卻竟是院中的一株大梨樹開了花。

這株梨樹甚高,高出屋頂了一大截,樹干粗壯,需得兩人合抱,樹冠就像冠蓋大傘似的把整個院子籠罩其下,大大小小的梨子沉甸甸地掛滿枝頭,壓得樹干似都彎曲了。便在泛黃的葉子與黃糙的梨果間,好些個枝頭上盛開了點白se的梨花,仰觀之,點點簇簇,十分可愛。

秋天梨花開,實為少見。荀攸、宣康諸人嘖嘖稱奇。

荀貞沒顧上這樹梨花,他被梨樹下的一人吸引住了目光。

梨樹下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正跪在席上捧卷讀書,他讀得很投入,沒有注意到荀貞等人。

嚴猛早知趙雲家的梨樹在今秋開了花,一路上卻忍住不說,所為者就是想到荀攸的詫異驚訝,這卻是近似孩子氣的一種表現。他很滿意荀攸等的表現,得意地咧嘴一笑,正待推籬門入內,荀貞止住了他,把手指豎在嘴邊,輕聲說道:「噓,別說話,別動。」傾耳聽院中梨花下的少年讀書。

這少年讀道:「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讀到這里,他嘆了口氣,說道,「為君者不行君道,亡國之兆。」接著讀道,「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讀到這里,點頭說道,「靈公暴虐無道,與其兩人共諫,不如一人先諫,這樣的話,如果公不納諫,尚有余地。士季這是老成之言。」

秋風清吹,梨花舞落,落在這少年的肩頭、席上和竹簡上。這少年沒有在意肩頭的梨花,只輕輕拂去了落於書簡上的花瓣,繼續讀道,「三進,及溜,而後視之,……。」

「晉靈公不君」雲雲,這段文字出自《左傳》,講的是晉靈公不行君道,荒yin暴虐,趙盾盡忠勸諫,反而惹來了殺身之禍,不得不逃亡,在逃亡的路上,趙盾的從弟趙穿殺了晉靈公,趙盾聽說後便又返回了晉都。這一段故事在史書上很有名的,即所謂之「趙盾弒君」。

荀貞、荀攸、辛璦、典韋、宣康、嚴猛諸人在籬笆牆外靜靜聽這少年邊讀邊議。

很快,少年就讀到了晉靈公遣刺客刺殺趙盾的地方:「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晉靈公厭煩趙盾的一再勸諫,就派了鉏麑去刺殺他。鉏麑在清晨潛入趙盾的家中,見趙盾已經穿好了禮服准備上朝,因為離上朝的時間還早,和衣坐著在打盹,他就退了出去,感嘆地說道:「這么早就起來准備上朝,時刻不忘恭敬國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殺害百姓的靠山是不忠,背棄國君的命令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樣,還不如去死。」遂撞槐自殺。

這少年讀罷長嘆,惋惜地說道:「趙盾不忘恭敬,是個忠臣,鉏麑觸槐而死,是個義士,有這樣的忠臣卻派人去刺殺他,有這樣的義士卻不能讓他死得其所,晉靈公不會用人啊!」

他握著拳頭往席子上擊了兩下,似在痛惜趙盾和鉏麑的遭遇,不過隨即便又振作起來,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長劍,激勵自己似地說道:「雖然趙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卻感化了刺客,鉏麑雖然死了,但卻名垂千秋。丈夫出仕為吏當如趙盾,在野為士當如鉏麑。」

讀完了手中的這片竹簡,他翻過去,接著往下讀。

讀到晉靈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惡犬出來咬趙盾,趙盾的車夫為保護趙盾而死,他嘆道:「又一忠臣。」再讀到晉靈公的衛士靈輒為報答趙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長戟倒轉過來抵擋晉靈公埋伏的甲士,救趙盾脫險,又嘆道,「又一義士!」再讀到趙盾問靈輒的姓名,靈輒卻不肯回答,又嘆道:「真義士也!」再又讀到趙盾逃亡,還沒逃出國境,趙盾的從弟趙穿就殺了晉靈公,復又嘆道:「有忠臣義士而不能用,晉靈公這是自取其禍。」

又讀到趙盾聽說趙穿殺了晉靈公便折回晉都,晉國的太史董狐記道:「趙盾弒君」,並把這個說法拿到朝堂上公布。這少年再又嘆道:「趙穿連國君都殺了,董狐卻把『趙盾弒君』寫在史書上,他難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趙穿、趙盾殺了么?他這是舍生取義啊!又一慷慨義士!」

再往下讀,趙盾對董狐說:「不是我弒的君。」董狐答道:「你身為正卿,逃亡而不出國境,回來後又不誅殺趙穿,不是你弒的君又是誰?」趙盾無奈地說道:「唉,《詩》里說:『由於我懷念祖國,反而給自己惹來了憂患』,這說的就是我吧。」

少年連連點頭,又連連搖頭,說道:「『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董狐所責甚是。趙盾雖背弒君的惡名,然終未殺董狐,可謂仁厚,但不誅趙穿,卻未免徇私不公了。晉靈公雖暴虐無道,卻是國君,趙穿弒了君怎么能不獲罪伏法呢?趙盾所為,我不取也。」

聽到這里,這一篇趙盾弒君的故事差不多已算完結,荀貞於籬笆牆外出言笑道:「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請問院中君子,你以為孔子的這句話說得對么?」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事的原則是直書而不隱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國境,就會避免弒君之名了。」

這個少年說「趙盾所為,我不取也」,明顯是不滿趙盾不誅趙穿,可孔子卻只是說如果趙盾出了國境就能避免弒君的惡名,沒有說趙盾不誅趙穿是不對的。所以,荀貞問這少年覺得孔子說的對不對。

這少年聞荀貞之問,抬頭向院外去,見了荀貞等,也見了嚴猛,微怔了下,放下書卷,拿開膝上的長劍,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從容自席上站起。

他坐著時不顯,這一站起來,荀攸等登時不覺暗贊:「好一個糾糾男兒!」

只見他年雖未加冠,然身量已成,高有八尺,朗目疏眉,相貌堂堂,他不急著回答荀貞,而是離席,穿上鞋履,配好長劍,整了下衣服,先長揖行禮,然後方才說道:「在下趙雲,不知諸君是?」

荀貞諸人里最年輕的宣康也已加冠,趙雲才十六七,以少年之齡驟見這么多衣甲帶劍的陌生成年人,卻從容不迫,不卑不亢,舉止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