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貴顯何氏兩將軍(2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573 字 2020-06-20

「有人以為明公殺伐過盛。」

「噢?此話卻是從何講起?」

荀貞雖然是以軍功起家,但評心而論,他的殺伐真的不算「盛」,比起皇甫嵩、朱俊等平黃巾軍時動不動便殺俘坑降,擺築京觀,他的殺伐是很少的,可以說是仁厚的。

審配說道:「說的卻是明公先前在趙國時逼迫地方大族繳納糧食以助軍用之事。」

荀貞以為批評他殺伐過盛的人說的是他殺的黃巾軍太多,卻不料居然說的是這件事,他笑了一笑,對這個評價亦是不置一詞。他很能理解為何會有人這樣批評他,無它緣故,階級利益使然,同為郡縣里的地主大族,看著荀貞在趙國逼迫趙地的冠族右姓,難免會有人兔死狐悲。

荀貞對此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不能直言出來,不能直接說這些士大夫是為了私利,也不能說他不在乎這些人批評,因為畢竟他也是屬於這個階級的,他如果說出不在乎這類批評的話,那么就會給人一個印象:他好像是背叛了這個階級,那么以後就可能會失去這個階級的支持,至少是失去一部分這個階級的支持,所以他雖不認同這些人的這種批評,卻亦不說。

後人在描述經濟和政治的關系時,有一個經典的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後人在評價歷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時,有時又常會說「具有時代局限性」。荀貞穿越到這個時代之後,對這兩點有了深刻的理解,當下的經濟條件就是如此,大環境就是這樣,地主、士族壟斷著經濟、文化,從而也壟斷著政治、軍事,靠個人的力量是改變不了這個現狀的,故此他雖然「看不慣」,卻也只能「沉默地順應」,至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不會激起太大反彈的改變。

邯鄲榮卻不以為然了,他不屑地一笑,說道:「此亦庸人之見,早前君侯在趙郡時,趙地多賊,民不聊生,而府庫空虛,軍用不足,軍用不足就不能用兵,不能用兵就難以平賊,不能平賊就保不了趙地的安定,那些趙地的大族,坐擁萬石之糧,卻只顧自家,不顧國人,這種人,莫說君侯沒有大開殺戒,便是盡數殺了又能如何?也是為趙人辦了件好事!」

荀貞在趙郡逼迫大族捐糧這件事,主要是由邯鄲榮來辦的,他當然要站在荀貞這邊。

聽了邯鄲榮的話,荀貞笑了笑,轉開話題,又問審配:「可還有別的微詞、批評?」

審配答道:「至於別的,都是吹毛求疵,不值一提的了。」

士大夫也不是全都像孔融、陰修這樣喜歡提攜後進的,也有嫉妒心比較強的,有不願意看到別人的名聲強過自己的,所以吹毛求疵的批評也是有不少的,但這些批評,連審配都不當回事兒,提都不提,那么荀貞更是不當回事兒了,也就不再多問。

審配歸來,荀貞又擺酒宴,為他接風。

在酒宴上,荀貞介紹了魏光給他認識。

審配也聽說過魏光的名字,知道他是本郡的一個大俠,他兩人一個士族子弟的出身,一個市井游俠的出身,雖然脾性不太合,但相見時的禮節卻還是不錯。邯鄲榮與審配亦是初見,他兩人出身相似、脾氣相仿,俱是士族子弟、性格也都剛健,倒是相談甚歡。

卻說給審配接過風、洗過塵後,次日傳來消息,統兵擊滎陽賊的何苗凱旋,平定了賊亂,朝廷旋即詔拜他為車騎將軍。

這就是外戚的特殊待遇了,早前皇甫嵩平定了數州黃巾,力挽狂瀾,可以說是憑借他一人之力平定下了百萬黃巾,挽救了漢室大廈之將倒,然而卻連個車騎將軍都沒撈到,還是與朱俊共分了這個將軍號,只被拜為了左車騎將軍,並且沒多久這個將軍號還又被免掉了,這顯然是朝廷不肯把重權授予皇甫嵩,而何苗只是平定了一股連荀貞在後世時都沒有聽說過的滎陽賊,卻就得到了車騎將軍的重任,功勞遠比皇甫嵩小,官職遠比皇甫嵩大,這就是外戚了。

何進是大將軍,何苗是車騎將軍,何氏一門兩將軍,隨著亂世之將至,何氏漸更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