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唯先順勢能造勢(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029 字 2020-06-20

曹操、袁紹各有際遇,聞得袁紹升遷虎賁中郎將後,荀貞給他去了封信,表示了一下祝賀。

時入四月底,隨著天氣的漸熱,荀貞的太守府中也熱鬧了起來。

卻不是因為快到夏收之故,也不是因為程嘉、魏光等搜集鄴縣趙家違法罪證的緣故,把太守府變得熱鬧起來的,多是郡中諸縣各個大族的家長、郡中的名儒、地方上致仕的國朝舊吏。

他們來拜謁荀貞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有的托辭以夏收之名,說是來恭賀荀貞今年夏收會不錯,有的則是托辭以感謝荀貞安定了魏郡的局勢,有的則是打著感謝荀貞「使魏郡文風復又昌盛」之名,——荀貞去年令尚正等郡吏修繕學校、重辦教育,這多半年來,入學的學生不少。不過,不管他們打的是什么旗號,托的是什么名目,其實他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同一件事而來,那就是:舉孝廉。

去年的時候,荀貞是「守」魏郡太守,僅僅是代理而已,尚未轉正,不是真二千石,換言之,是假二千石,假二千石除了在有朝廷詔書的情況下之外,是沒有權力舉孝廉的,而今年的情況就不同了,荀貞在今年二月時已被朝廷轉正,也就是說,他現在已經有了舉孝廉的權力。

由是之故,郡中這些有頭有臉的人們紛沓前來,想要從荀貞這里走個門路。

漢之仕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刀筆吏入仕,也就是從郡縣吏做起,一步步積功勞而得升遷,最終可能會被某個貴人、公卿看重,得以被舉入朝中,從而轉為長吏,這種升遷途徑在兩漢、尤其是前漢是不乏先例的,優點是即便你身為寒士,也有機會出為二千石,缺點是這種升遷途徑的機會太小,而且升遷得太慢,天下十幾個州、百余個郡國,多少的郡縣吏員?指望走這個途徑升遷上去,能力、機遇缺一不可,能因此而出人頭地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再一類就是由孝廉而入仕,漢之孝廉就如唐宋的進士,一為孝廉便如魚躍龍門,身價立刻大不同,即是進入了朝廷的候補吏員之列,一旦有缺差,走走門路,可能起家就是縣令長,乃至如果名氣大、家聲響亮,那么起家就是千石、甚至二千石的太守國相也非不能。

所以,相比由吏入仕,由孝廉入仕實為仕途之捷徑。

亦由是之故,郡國里一年一度的舉孝廉,每一次都爭奪得很激烈,特別對郡中的冠族右姓來說,這每年一次的郡舉孝廉更是族中的頭等大事,如果族中的子弟能被舉為孝廉,首先有利於他們的家聲,其次,當了孝廉就有機會入仕,也有利於鞏固或增強他們族中在地方的勢力。

又因此之故,每年舉孝廉的時候,皆是郡國守相發財、或者賣人情的絕佳時刻,為了能爭到一個孝廉的名額,不少冠族右姓無所不用其極,或者奉上大筆的財貨,賄賂郡國守相,或者求來朝中顯貴的書信,迫使郡國守相不得不賣個面子,再有卑鄙點的,甚至不惜敗壞競爭對手的名聲,——邯鄲榮是怎么當上孝廉的?不就是因為荀貞的請托么?趙郡是這樣,有請托之風在,魏郡也是如此,事實上,早在二三月時,也就是荀貞被朝廷轉正的消息傳到魏郡時,這股暗潮就開始出現了,經過這么些時間的發酵,終於在此時達到了高潮。

而且相比趙郡,魏郡的請托之風更盛。

魏郡是個大郡,人口遠比趙郡為多,人口多有好處,按二十萬人口可舉一孝廉的規定,每年可以舉薦的孝廉人數會多一點,可人口多也有壞處,人口一多,郡里的士族也就會多,而士族一多,士子就多,除了這些士族,還有大批的憑借自己能力求學、出名的寒士,這么多的人,一年只有兩三個孝廉的名額,可以想象,其爭奪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

最高峰的時候,一天之內,荀貞就要見兩三撥人,對此,荀貞有兩個感受。

第一個感受是不厭其煩。

荀貞這邊一面忙著部署吏員去檢查各地的農田以及屯田、同時為快要開始的夏收做准備,另一面忙著私下進行對鄴縣趙家的調查取證,忙得不亦樂乎,而那邊卻不斷地人前來請托,這實在是叫他厭煩不堪,可他也不能將之拒之門外,如果這樣做,肯定會有得罪本郡的大族,他現在專注收拾鄴縣趙家,不想樹敵太多,所以還得見他們,還得敷衍他們。

第二個感受是這些請托之人所舉薦的人中,八成都是士族子弟,余下兩成也多是郡縣里那些強宗右姓家的子侄,幾無寒士的存在。

由此可見,當今早已是士族一支獨大,前漢開國時「布衣將相」的局面早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這也是難免的。

士族做為一個階層,他們把持著輿論,互相之間,彼此評點吹捧,無形中就豎立起了一個鴻溝,使得寒士不好出頭,如戲志才,空有大才,卻多年一直不得進步,而直到投到了荀貞帳下,這才得以出仕為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