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天下之中洛之陽(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375 字 2020-06-20

洛陽是一座古城,早在西周時便是名邑了,後經東周、戰國、秦、前漢,又到本朝,歷代對之皆有修繕、擴建,因其位處洛水之北,水北為陽,是故後來被名為「洛陽」。

漢以火德,本朝定都洛陽後,又把「洛」字改為了「雒」字,因稱「雒陽」。

洛陽居天下之中,為九州腹地,早在三代時,就已是中原地區的交通中心,後經歷代營建,現今的道路更是四通八達。

往大了說,洛陽與四方州郡皆有大道相連,由洛陽向西,經長安,可至西域,向南直通南陽,向東遠達泰山。往小了說,洛陽的十二城門與周圍八關之間亦皆有通暢的大道,——荀貞這次來洛陽,走的就是轘轅關與洛陽城東門間的大道,路上不但極為順暢,而且槐楊如林。

離洛陽越近,路上碰到的從洛陽出逃的百姓就越多。

見得荀貞這一支兵馬急進,沿途道上的百姓無不倉皇躲避。

百姓雖然躲避,可路上人多起來,難免會耽誤行軍的速度。

待荀貞等抵至洛陽城東的七里橋外時,已是下午,快到傍晚了。

所謂「大都無防」,洛陽與前漢、前秦時的都城一樣,俱是有城無郭。[]三國之最風流36

「郭」者,外城也,也即是說,洛陽沒有外城,只有一座內城。

但雖無外城牆,作為帝都,洛陽卻也是有「郭區」的,而且「郭區」的面積很大,不僅洛陽的土著百姓很多都在城外的「郭區」中住,國家重要的文化、禮儀建築也都在城門外的「郭區」里,以是,圍繞在洛陽「郭區」外的河水、漕渠實際上便形同成為了洛陽的「外郭」。

洛陽城東有一條陽渠,是在本朝初年挖掘開通的,這條漕渠就是洛陽城東的「外郭」,而七里橋則便是陽渠上的一座大橋,因與洛陽城相距七里,故此得名。在七里橋的橋東,也即陽渠東岸大約一里的地方,建有一座「門開三道」的大門,此門就是洛陽城東的「東郭門」了。

到得此門,再往前行,便是洛陽的外城區了。

洛陽共有十二座城門,合十二天干之數,不過這十二城門並非是一邊三座,而是四面多寡不一,最少的北邊,只有兩座城門,南邊最多,共有四座城門,而城西與城東則都是三座城門。

城東的三座城門從北向南依次是上東門、中東門、望京門。

七里橋離上東門最近。

荀貞聞前邊部曲回報「已至七里橋門」,駐馬前望,果見前頭滔滔渠水岸上,平地而起一座占地甚廣的雄偉高門。

從在荀貞馬邊的鍾繇遂遙指此門,說道:「貞之,入了此門便是七里橋,過了橋就是洛陽外郭了。」

如是平常時候,傍晚時分正是熱鬧之時,從田間歸家的外郭百姓或由遠路而來的外地士人、商賈,往往會把橋上擠得水泄不通,而當下,橋上依然熱鬧,卻不再是歸家的百姓,也不見有外來的士人、商賈,反而俱是從城中、郭中逃出的洛陽吏民。

七里橋外的這道「郭門」本是有兵士駐守的,可眼下從城中出逃的吏民太多,些許兵士壓根就管不住,放眼望去,遠處的橋上、門里、門外俱是密密麻麻的人頭,鼎沸的人聲遙遙傳來。

江禽從前頭過來,向荀貞請示:「將軍,橋門、橋上人太多,不好過,怎么辦?要不要我帶人先去把他們驅散?」

荀貞點了點頭,見江禽要走,又叫住他,叮囑說道:「橋下是水,人太多,你不要搞的雞飛狗跳,免得有人墜河。」

江禽應諾。

荀貞傳下軍令,命三軍暫停,由江禽先帶人過去清道。[]三國之最風流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