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為名事能成(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303 字 2020-06-20

陶謙的心思應該是很清楚的。

當諸路聯合起兵討董之初,聲勢浩大,成敗未知,所以他坐觀之,沒有妄動,而今二袁相繼兵敗一場、酸棗兵散,討董之勢已不但是大減,並似有了分崩離析之態,故而他的膽子壯了起來,便選了在這個時候,趁著劉岱殺橋瑁之機,借全天下的目光都轉投到了兗州,包括二袁在內的諸人都暫時無暇顧及徐州之時,先是表笮融,繼而兩路進兵,以圖能一舉拿下彭城。

彭城即後來之徐州,此地的戰略地位如前文所述,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戰略地位重要,彭城還產鐵,農業經濟也不錯,人口亦稱得上眾多,這個地方一旦被陶謙拿下,一方面,陶謙的勢力就能得到一個極大的提高,退可守境,進可取青、兗、豫,另一方面,對荀貞來說,他卻將會失去在徐州的唯一一個「盟友」,勢必將會被陶謙徹底壓住。

荀攸等人都看出了危急性。

程嘉說道:「徐州五郡,東海、琅琊、下邳已為陶恭祖所得,彭城如再被他奪取,則徐州之地,八分在其囊中矣,舉我廣陵全郡,亦難相抗。」

荀攸說道:「何止難以相抗!三郡已在其手,而復圖彭城,陶徐州之志,不可測也。世祖雲:『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彭城如得,陶徐州下一個要拿的,必將會是廣陵。」

荀彧以為然,說道:「我和陶徐州雖然沒有見過面,但陶徐州其人,我也略有耳聞,聽說他在做故太尉張公的下吏時曾當眾侮辱張公,此桀驁犯上之性也,若在太平之時,或無大患,於今海內兵亂,天子西遷,而徐州三郡已在其手,復有兵資,不早止之,恐將會成後患。」

荀貞問戲志才:「志才,你怎么看?」

「彭城絕不能被陶徐州得去。彭城雖頗有兵馬,彭城相亦頗有民望,可陶徐州挾三郡之力,有笮融、臧霸等各為爪牙,兵強糧足,料彭城斷然不是他的敵手,……君侯,我等當助彭城。」

「討董未畢,大軍不能回撤。如何助之?」

文聘的從父文直也在帳中,他聽了荀貞此話,離席起身說道:「今酸棗兵散,二袁不思戰,討董事恐難成,以在下愚見,將軍何不借此機會,干脆回兵廣陵,以觀時勢,再謀進取?」

荀貞如是不知歷史的走向,那么此時此刻,如果按照文直的話來做,干脆借此機會撤兵回去廣陵,倒也的確是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可問題是:荀貞知道歷史的走向,他知道董卓的兵馬就快要沒有斗志了,「光復洛陽」的大勝利就在眼前了,那么他又怎可能會在這個時候撤兵回廣陵,以致使前功盡棄、功敗垂成?

因此,荀貞故作沉吟片刻,然後慷慨說道:「今起兵所為者,國事也!董卓一日不除,漢家一日不安,天下一日不寧。陶徐州意取彭城,私利也!彭城的失、得無關國家事,純是因陶徐州一念之私。我豈能因陶徐州之私而罔顧天下之公?為此撤兵回郡,是斷斷不可的。」

文直說道:「陶徐州圖謀彭城,固是因其私念,為其私利,可彭城如失,廣陵將危,廣陵如危,沒了立足之地,君侯……,又如何能為國家討董呢?」

荀貞慨然說道:「誠如公適才所言,今酸棗兵散,袁車騎、袁將軍不思戰,我如再在此時回郡,留文台一人在潁川,則文台孤木難支,董卓或會趁此來攻,潁川外無險要,董兵來去自如,文台恐敗,而潁川如失,討董將會更難。因此,我以為,寧失廣陵,我也絕不會撤兵。」

「這,這……。」文直不知該說什么好,嘆了口氣,說道,「設若天下州郡皆能如將軍忠義,董卓何足定也?彭城又怎么會有此一難!」

荀貞環顧諸人,說道:「撤兵回郡是斷斷不可的。如何應付此次陶徐州謀取彭城,諸卿可有高見?」

戲志才拈著胡須,思忖了會兒,對文直說道:「陶恭祖謀取彭城這個事兒,其實也不算突然,早在出郡來潁川時,君侯與我等對此就有一點猜測,所以,在出郡前,君侯才特地留下了陳褒諸人統兵在郡,以為留守,……於今想來,大約也正是因有陳褒諸人統兵留守,陶恭祖才會沒有立即進攻彭城,並專門分了一支兵馬到我廣陵郡北游弋吧。」

文直坐回席上,說道:「噢?原來君侯與君等對此早有所料了?」

戲志才點了點頭,接著轉過頭,對荀貞說道:「君侯,我細細想了想,陶恭祖有三郡在手,不但兵力遠強過彭城,而且下邳、東海皆與彭城接壤,一在其南、一在其東,他如想取彭城,最好的辦法應是奇襲,同時從兩路進擊,分道攻取,打彭城一個措施不及,可他現在卻只是分遣了數路兵馬,做出一副進攻的架勢,而遲遲沒有開戰。以我料來,其中必有緣故。」

「是何緣故?」

「他定是顧忌君侯。」

「噢?」

「以我料之,他定是擔憂君侯會從潁川回兵,相助彭城,所以他才沒有急於進攻,而只是擺出了一副進攻的架勢。」

「你是說,他這是在試探我?」

「正是,他這是在試探君侯,看君侯會不會來救彭城。」

戲志才的這個猜測是很有道理的。

荀貞名聲在外,人皆知他善戰,麾下兵精將勇,今在潁川,又吞並了孔伷帳下的萬余兵馬,更是兵強馬壯,加上還有孫堅為同盟,他兩人合兵,步騎達有數萬之眾,打董卓可能不夠,但回擊陶謙卻是綽綽有余,因此,也難怪陶謙會有這個顧慮。

假想一下:陶謙這邊開戰了,正和彭城打著,荀貞或者甚至是荀貞、孫堅的聯兵猛然而至,那這一場仗的戰場就勢必就會從彭城這一個郡擴延到徐州整個州了,到的那時,最終的勝利者會是誰?很難預料。說不定陶謙就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不但彭城未下,反而丟掉徐州。

設身處地的想,荀貞如是在陶謙這個位置上,他也會左右為難。

一邊是討董的聯軍鬧了內訌,天下震驚,完全可以借此機會襲有彭城;可另一邊是荀貞、孫堅兵強馬壯,就屯兵在離徐州只有幾百里外的潁川,仗一開打,他倆很可能會來援救彭城。

這么個左右為難的形勢下,陶謙該怎么辦?他又會怎么辦?

試探性的擺開陣勢,先測試一下荀貞的反應,看他會不會來救助彭城,然後再做進攻與否的決定,這看起來是一個最妥當的選擇。荀貞如來救彭城了,那就偃旗息鼓,反正仗還沒開打,荀貞也找不到主動進攻的借口;而荀貞如不來救彭城,那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