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377 字 2020-06-20

程立說的「舍州兵」,倒也非是把州兵盡數「舍了」,他的意思是,在東平國佯敗一場。

程立說道:「東平處濟北、任城間,而今其地之要,徐州與吾皆知,東平如失,則李相、江鵠部與樂進及許顯、劉備、陳褒部就會聯成一體,對我軍大大不利,因而,若是東平失利,假如鮑濟北吃個敗仗,於情於理,明公都必須得北上馳援,既是為了保東平不為徐州盡得,也是為了相助鮑濟北。……有此合情合理的緣由,明公撤圍任城的話,想來就定不會引起許顯、劉備、陳褒的懷疑,他們十有八九會尾隨追之,如此,即可設伏殲之。」

「誘敵設伏」四個字,誰都會說,即使沒領過兵、沒打過仗的,也知此四字,但在具體的運用上,卻不容易。

就像夏侯惇,他幾次三番地引誘劉、陳或者許顯出來野戰,可劉備、陳褒和許顯壓根就不理會他,這不是因為「誘敵設伏」的這個計策不行,而是因為夏侯惇采用此計的方法不對。

程立的此策不然。

確如曹操之所猶豫,程立此策固是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代價同樣也不小,對敵人狠,對己軍也辣,為了能盡快地打下任城,提出以舍棄部分州兵的性命為代價。

曹操撫須沉吟,斟酌再三。

他心道:「吾今初掌兗州,威望未立,州兵如敗,士氣恐會更為低沉,不過,若是可以借此取下任城縣,倒是得大於失,……只就怕州兵敗了,任城縣卻未能拿下,那便滿盤皆輸了。」

曹操不說話,程立也不說話,只管摸著胡子,若無其事地坐在席上,等曹操拿捏主意。

曹操做出了決定,說道:「程公此策,果然高明,不過吾方領兵至任城,如是一仗不打,便即北上馳援東平的話,恐怕會被顯、備、褒諸人看出破綻。」

「明公何意?」

「待我與許顯打上一仗,試試他的能耐,再說用不用程公此計,公以為何如?」

程立笑道:「悉憑明公做主。」

程立很欣賞曹操的脾性、能力,自輔佐曹操以來,對曹操的忠心,他是有的,反過來,曹操有識人之明,對程立的謀略能力亦不懷疑,但與陳宮相比,程立劃策,常會更加毒辣。

士分幾類,有仁士,有志士,有謀士,有毒士,等等,仁者愛民,志者抱負遠大,謀士智略出眾,毒士心狠手辣。

陳宮現雖是謀臣一角,然其本質與荀彧近似,還是儒生,受儒家經典的影響很深,以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愛惜民命,可程立不同,程立介乎於謀士與毒士間,這類士人的最大特點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管它會給別人帶來多大的損害,乃至性命之丟失,只要能實現意圖便可。

事實上,程立根本不把自己和百姓、兵卒看做是同類。

盡管彼此同為人,可在他看來,百姓、兵卒都只不過是「可用之物」罷了,這從他當年的一句話就可看出。黃巾起時,他給縣中的豪強大戶們出謀劃策,但是吏、民不肯從,於是他說道「愚民不可計事」,愚民者,愚蠢的百姓,蔑視百姓、自高其上的態度由此而流露無遺。

他有這樣的心態,能出此毒計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可謂「志士」,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與程立不同,所以對程立的此策雖不排斥,但為了自己的「志向」,不到不得已時,卻還是最終決定能不用程立此策就不用。

曹操熟知兵法,盡管做出了先與許顯打上一仗的決定,但沒有著急動手,而是遣派斥候,又一次細細打探許顯部的情報,以待能進一步地「知彼」之後,再舉雷霆之擊。

徐州,郯縣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