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高子綉髡發代首(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3351 字 2020-07-28

公文是從兗州州府傳來的,但並不是荀攸所寫,而是牧府長史袁綏所書。

半個月前,袁綏奉荀貞之令,往去兗州巡視各營,以察各部將校、兵卒有無違紀,主要是有無擾民、侵民的行為。

袁綏的第一站就是山陽郡。

從高平、湖陸察起,一路向西,經方與、東緡,到了昌邑。

袁綏這一路上的巡視,凡所查巡的部隊,都還不錯,基本上沒有違法軍紀、擾民侵民的事情,——因為荀貞有令,禁止兵卒無故離營,就算出外拉練,進行日常的操練科目時,也不許離開營地二十里,是以,大部分的築營地區,卻是與本地的百姓秋毫無犯;即便有,也都不是大事,與百姓發生點口角,毆打了一頓百姓,搶了些百姓的東西,如此之類,無有殺人害命,欺男霸女等惡性的事件,沒有造成什么嚴重的後果,並且觸法的兵卒也都已經得到了懲治。

到了昌邑以後,昌邑的駐兵主要是樂進部,樂進形貌短小,而膽烈堅毅,治兵甚嚴,他部下的軍紀,在整個徐州兵中,一直以來都是最好的幾個之一,更是無有亂紀害民之事。

袁綏在昌邑待了兩天,本都打算繼續西行,入濟陰、離狐兩郡,視察此兩郡的駐軍情況了,結果就在這時,不知是不是出於這兩天與袁綏相談甚歡的緣故,奉荀攸之令,負責接待袁綏的萬潛,忽於在給袁綏踐行的酒宴上,酒後告訴袁綏了一件事。

便是配合濟陰太守劉馥,剿滅了大野澤賊寇,於數日前率部回到昌邑縣的高素,就在前天,也就是袁綏到昌邑的頭一天,他帶了幾個從騎,跑到昌邑城南的鄉中,破門而入,沖進民家,殺了一個人。

被殺之人,萬潛神色哀痛地對袁綏說道:「是我州中名士,陳留太守張公的族人,名叫張長。」

袁綏當時聞言大驚,問萬潛,說道:「子綉緣何殺他?」

萬潛倒也不隱瞞真相,把張長前時在州府門前詈罵荀攸的事,說與了袁綏知道,末了,說道:「高校尉殺張君,也許就是因為此事。」

袁綏多了個心眼,問道:「子綉殺張長,荀使君可知?」

萬潛說道:「使君怎會知!莫說他殺張長時了,就是現在,使君也還不知啊!」

「怎會到現在還不知?」

萬潛搖頭嘆氣,說道:「唉,長史,想那高校尉與鎮東同鄉,我也不知是否真假,只聞鎮東微時,高校尉好像從於鎮東左右了,乃是鎮東多年的心腹愛將!就連樂將軍,時而還拿他無法,對他多多優容,況乎其他人?要么是怕他的,要么是巴結他的,竟是無人將此事報與使君知道!是以,使君至今,尚不知張長被他殺害!」

袁綏世為儒家,不尚任俠,日常衣綬嚴整,高冠巍峨,是個正人君子,聽了萬潛的這番話,頓時大怒,就要召高素來見。

高素雖是校尉,秩比兩千石,按官銜品秩說的話,比袁綏高,長史的俸祿只有千石,但長史此職,乃是幕府的首吏,近似於後世的秘書長,換言之,荀貞整個的鎮東將軍府里邊,荀貞是主吏,再往下,第一人就是袁綏,是以袁綏的職權實重。莫說召個校尉來見,便是見到許顯、荀成、樂進、徐榮這幾位徐州兵中的頭等上將,袁綏亦足有資格與他們抗禮,他們對袁綏也得客客氣氣。

萬潛止住了他,說道:「長史請且慢。」

「為何?」

「潛敢問長史召高校尉來,是為何事?」

袁綏怒道:「還能為了什么事?我要當面質問他,是不是他殺了張長?看他怎么說!」

萬潛問道:「他若是不承認呢?」

袁綏說道:「不承認?那我就找證據讓他承認!」

萬潛問道:「他若是承認呢?」

「若是承認,自當依軍法處置!」

萬潛問道:「軍法如何處置?」

袁綏凜然說道:「主公的軍法定的明白:殺人者死!殺一百姓且死,況一名族士人?待高子綉至,我將殺之!」

萬潛說道:「這就是我為何請長史且慢的緣故啊!」

「此話怎講?」

「高校尉官居校尉,此比二千石之高官也!長史豈可擅自殺之?」

袁綏取出了一道檄令,恭敬地捧於懷中,說道:「我離郯縣日,主公賜我此檄令一道,見檄令如見主公,凡違法觸紀者,無論尊卑,我一概可以處之!校尉雖比二千石,我亦可殺之!」

萬潛卻是不曾想到,荀貞對袁綏居然是這么的信任和重用,他頓了下,換了個說辭,答道:「長史,要換個別人,隨長史怎生處置都好,唯高校尉不管怎么說,是鎮東的故舊、愛將,鎮東向來眷顧舊人,是個仁厚的主君,長史如擅殺之,鎮東縱不言,或心不滿矣!以潛之見,長史不如上稟鎮東,請鎮東處置,才為妥當。」

袁綏剛才是怒氣沖頭,這時聽了萬潛的話,冷靜下來想了一想,深覺萬潛言之有理,這高素與荀貞的關系非同一般,確不是他可殺的,便接受了萬潛的建議,說道:「先生所言甚是!」

於是,有了他給荀貞那道上書。

卻說荀貞看罷袁綏的上書,怒不可遏,拍案呼堂外吏,令速叫原中卿、左伯侯來。

原中卿、左伯侯兩人現任幕府帳下督,負責幕府的宿衛。

兩人得召,趕緊奔跑進堂。

他兩個鎧甲在身,到了堂中,皆行軍中禮,應道:「在!」

荀貞取下佩劍,扔將過去,丟到地上,令道:「去取了高子綉的人頭給我拿來!」

原中卿、左伯侯也是荀貞當年在西鄉時的舊人,與高素是不折不扣的老鄉,彼此間的關系挺不錯,他兩人驟聞此言,大驚失色。

原中卿問道:「主公,這、這,這是為何啊?」

荀貞怒道:「高子綉犯我軍法,殺害百姓!你兩人拿我此劍,現在就去昌邑,叫他伏劍自刎,取其首級回來!」

原中卿說道:「主公,軍法當然應當嚴明,可子綉與主公縣里人,這些年來,他對主公忠心耿耿,便無功勞,也有苦勞,若因一百姓而即殺之,軍法固是整肅了,人情怎么辦啊?」

荀貞大怒,說道:「我所以起兵,浴血十年,而至於今者,為國家也!哪里來的人情?」趕他倆出去,「速去昌邑,取子綉人頭!」

原中卿、左伯侯無法,只得應諾退出。

兩人出了堂外,到的前院,商量救高素的辦法。

左伯侯比原中卿小一歲,但性子上,比原中卿沉穩。

他撫須說道:「我觀主公,其實似無殺子綉之意。」

原中卿問道:「此話怎講?」

左伯侯說道:「主公若存心殺子綉,就不會召咱倆來。咱倆是帳下督,職在宿衛,又不管軍法。主公之所以召咱倆來,我看就是想讓咱倆想想辦法,救下子綉。」

原中卿眼前一亮,說道:「你說的有道理!」旋即犯難,說道,「我剛才已經勸過主公了,可是主公不聽啊。」

左伯侯說道:「你勸的不對。你瞧你說的那些,『若因一百姓而即殺之』,這叫什么話!主公愛民如子,你難道不知么?如因你的這句話而不殺子綉,那若再有別的軍將、兵士殺害百姓,你叫主公怎么執法?你不記得早年主公教你我怎么帶兵的時候,對咱倆說的那句話了么?民不患寡,患不均,兵士亦然!執法,就該一碗水端平,雖私如犯法而亦懲之,雖仇如有功而亦賞之,如此,將士才能心服。你又說『人情怎么辦』?人情,自然是有的,主公是個寬厚念舊的仁主,這些年來,待咱們西鄉舊人還不夠好么?可在軍法之前,能講人情么?若因人情而就不行軍法,我徐州軍中,西鄉人、潁陰人多了,這兵還能帶么?」

原中卿心服口服,說道:「你說的都對。」問道,「可現在的關鍵是,怎么救子綉?」

左伯侯想的入神,不小心把胡子拽斷了一根。

他今年四十多歲,頷下的這部胡須,少說蓄了也有二十年了,如今長近二尺,垂過小腹,實乃是徐州軍中與黃遷齊名的兩個美髯公,每根胡須都是他的寶貝,突然發覺掐斷一根,著實把他心疼壞了,忙彎腰把斷掉的那根胡須撿起,小心地收入囊中。

——卻也由此可見,他確實是在費盡心思地琢磨救高素之法。

原中卿問道:「有主意了么?」

左伯侯說道:「只有請宣司馬、許從事為子綉求情了。」

宣司馬者,幕府司馬宣康是也。許從事者,許顯之弟,州府兵曹從事許慎是也。荀貞在西鄉的這些舊人中,宣康、許慎兩人因其年少,且各有突出的優點,最見荀貞的親愛。

兩人就兵分兩路,一個去州府找許慎,一個到宣康在幕府中的辦公處所召宣康。

荀貞在堂中等了小半個時辰,瞧見原中卿、左伯侯去而復返,跟著他來的,這回還有許慎、宣康,便就埋首案上,只當沒有看到他們。

四人到了堂前,出聲求見。

荀貞緩緩抬頭,說道:「進來罷。」問原中卿、左伯侯兩個,說道,「你倆怎么還沒有走?」

許慎、宣康拜倒堂上。

許慎性格內向,不如宣康外向,便由宣康代表說話。

宣康說道:「主公,適聞一事,不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