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張孟卓遭伏大敗(2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3380 字 2021-03-30

沒有找到張邈也就罷了,說實話,荀貞對張邈還真是不怎么看的上的,就算十個張邈他也不把之當做對手。

一場鏖戰大勝,檢點收獲,張邈部的輜重多被繳獲,除掉殺傷的張邈部將士之外,得俘虜千余,按照已定的方略,接下來荀貞需要做的是率兵進擊昌邑,那么這些俘虜也好,輜重也好,他肯定是都沒辦法帶的,干脆連梁國他也不回了,於是只留下了足夠的軍糧,剩余輜重,包括俘虜,都由一隊兵士看押送去梁國,只當是送給徐琨,以酬謝他此前款待荀貞部曲的行為。

為了防止東邊定陶的曹操駐軍聞訊,會來騷擾,荀貞當晚沒有在冤句城外築營,而是向東北去,直過了定陶縣界,將至乘氏縣,這才築營休整。休整一夜,拔營起寨,往昌邑襲去。

且說荀貞半道設伏大敗張邈,然後離開濟陰,急兵向昌邑進發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亢父城外曹操的營中。

曹操聞得這個軍報,悵然許久,顧與帳中諸人說道:「張孟卓不聽我勸,非要回去陳留,我已經對他說了,這是貞之的聲東擊西,圍魏救趙之計,他不信我言。如今何如?是不是被我料中了?我與貞之相知十余年,他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會不知道么?卻張孟卓不聽我言,半道中伏,他自己損兵折將也就罷了,現如今貞之率兵往攻昌邑,我軍將腹背受敵,連累我可能打不下亢父,這才真是可惡。」說到這里,連連嘆息。

曹操心里邊確實是氣惱的不成,本來一片形勢大好,他和張邈聯軍把濟陰、山陽都打下了,再努一把力,把亢父打下。那么光復兗州的這個大好前景馬上就能出現,卻這個張邈他不聽自己的話,非要回去陳留,結果導致現在由主動的一面陷入到了被動的局面之中。

想到這里,曹操忍不住,再次又說了一句,說道:「張孟卓,不可與謀事也!」問帳中諸人,「軍報如此,荀貞之現在兵馬快到昌邑,為能盡快打下亢父,昌邑縣中,我留的兵馬不多,事急矣,君等以為,而下局勢,我軍該如何應對?」

帳中諸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沒有什么好的應對辦法。

有一人起身說道:「明公,現下看來,亢父城東、泗水東岸的那些徐州兵,之前他們一定是為了掩護鎮東埋伏張邈,所以才沒有積極的渡河,現在鎮東已經把張邈大敗,那么軍報傳到他們那里,他們一定就會不再消極,而必會積極渡河了,則恐怕泗水西岸的渡口,我軍便不易守之矣!前有堅城未下,鎮東於我軍之後奔襲昌邑,要再加上泗水東岸的徐州兵大舉渡河,到了那個時候,我軍就是三面皆敵,不但亢父打不下來,只怕還會陷入全軍覆滅的險境。

「當前之計,下吏以為,上策莫過於暫時放棄亢父,馬上回撤昌邑,只要能把昌邑守住,則濟陰、山陽兩郡猶可保不失。山陽、濟陰、東郡、陳留四郡在手,則兗州之事猶可從容謀劃!」

說話之人乃是薛悌。

曹操聽了他這話,沉吟稍頃,問帳中余下諸人,說道:「君等以為孝威此言何如?」

薛悌的這話說得非常的對,當前的局勢就是這樣,亢父眼看著肯定是打不下來了,那么退而求其次,

至少也要把山陽、濟陰給保住。而要想保住山陽、濟陰,首先就是昌邑必須要守住。

曹操也是深知這一點的,於是,他無可奈何,只好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

但從亢父撤兵,卻也不是說撤就能撤的,曹操對荀攸、樂進相當了解,他如果輕易撤退,以荀攸之智,樂進之勇,他倆沒准兒可能會出城追擊,說不得,還要再打一場不必要的仗,所以撤退,也得要用些計謀才行。

曹操卻是自有對策。

他乃傳令軍中,於當天下午,當著亢父城頭守卒的面,全軍光明正大地出營西撤。

曹操帳下部將有疑慮者,生怕荀攸、樂進看到此幕會來追擊。

曹操笑語他們說道:「設若荀公達是個有勇無謀之徒,那么他可能會來追擊,可正因為他是個智謀之士,眼見此景,他卻反而絕對不會貿然遣兵出城來擊我軍的,君等就放寬了心便是。」

還真是如曹操所料,直到亢父城都已經看不到了,也沒有見到荀攸、樂進的兵馬出城進攻。

——事實上,在看到曹操撤兵的時候,城中也是動過追擊心思的。樂進那會兒就對荀攸說道:「使君,明公前時遣人來告之我等,說他要進攻陳留,調回張邈之部,以解我亢父之圍,現在曹孟德撤軍,是不是明公已經功成,曹孟德因是不得不撤?我軍要不要出城追擊?」

但荀攸不贊成樂進的建議,說道:「曹孟德用兵狡詐多端,他現在撤兵,雖然可能會是明公已經打敗了張邈,他不得不撤,但以他用兵,就算是撤,他也不會毫無戒備,如果咱們貿然出城追擊,中了他的埋伏,反而不妙。文謙,我部守城多日,兵士疲憊,如果中伏,必然大敗,因此與其追擊,不如不追。」

荀攸說的這話,也是很有道理的,之前曹操攻打亢父的時候,就曾經用過計,以試圖調出亢父守卒。樂進聽了,以為然,就不再提追擊之事。於是兩人就這么看著曹操帶兵撤走。

卻說曹操從亢父撤了,路上不停,沿著泗水一路西行,因從乘氏到昌邑需要渡兩次水,而從亢父到濟陰,只需渡水一次,所以於這日,倒是被曹操搶在荀貞之前到了昌邑城中。

入到昌邑城,尚未半日,軍報一道一道的接來。

先是第一道軍報:荀貞率部到了昌邑城西。

繼於這天晚上又得第二道軍報:荀攸、樂進兩人已率部出亢父,往昌邑來。

又第二天下午,得第三道軍報:又有一軍從東邊殺來,這支部隊就正是原先在泗水東岸的那支徐州兵。曹操一撤,曹操設置在泗水西岸渡口的守兵自然也就撤了,故是這支部隊能夠得以輕松渡河,不過畢竟是需要渡河,且距離稍遠,所以殺來昌邑的消息到昌邑城中最晚。

接下來數日內,荀攸、樂進部和泗水東岸之部,相繼抵至昌邑城外。

頓時之間,徐州兵三面圍城。

城圍之後,荀貞沒有立刻發動攻勢,只管催促各部築造營壘,打造攻城器械。

同時,荀貞下令,把打造出來的投石車、雲梯等等攻城器械,加上原本隨著部隊帶來的那些器械,全都擺放到城上守卒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於城外三面,擺得整整齊齊。

這些器械都非常高大,單只一架,就已很給人以震懾,數十架環城而放,給人的震懾更大。

已經造好的和原本就有的擺放駭人,而在這些器械的旁邊,又有兵卒和從軍的民夫在繼續打造新的器械,有的造好了一半,有的造成了一大半,一副熱火朝天的場面。

並且在器械陣地的旁邊,荀貞命令戰士把軍中所帶的弓矢、弓弩等等兵器,也都拿出來,堆積如小山也似,放成一堆,耀目於陽光之下,任由城中觀看。

又同時,征發附近的百姓在城外建造土山,——這是攻城時的一種常用辦法,在城外建造起一座比城牆更高的土山,山頂是平的,可以放置投石車於其上,也可以放弓弩手於其上,亦即等於說是自己建造了一個制高點,由此俯瞰城內,居高臨下地向城內投石、射箭。

種種措施,雖然沒有立刻攻城,但這明顯是攻心之計,給城中的守卒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曹操連日巡營,敏感地察覺到了城中守卒的士氣,一天比一天低落。

他暗暗焦急。

而就在這日城池被圍的第三天,忽又有一道軍報從北而來,——荀貞沒有在城北布置圍城兵馬,雖然他在這邊安排了些騎兵巡邏,但顯然是不足以把北城巡個嚴實的,所以說還是可以有斥候或別地的使者,偷偷摸摸地從城北進入城中的。

這道軍報,就是由東郡派的一個信使送來的。

說是:北邊青州歷城城外,趙雲大敗濟南兵。

曹操細看詳情,見那軍報中寫道,如此雲雲。

等他看罷,程立、薛悌和重投到曹操帳下的萬潛等時皆在曹操左右。

程立問道:「敢問明公,是何報也?」

「趙雲敗濟南兵於歷城城外。」

萬潛怔了下,說道:「趙雲怎么和濟南兵又打起來了?」

曹操這時,才把此前所得的那道東郡告急之書,「荀成、趙雲率兵犯東郡」此事,告訴了萬潛等人聽知,說完,笑道:「我就知道這是貞之的調我回東郡之計,當時正值攻亢父的關鍵之時,為免亂了軍心,故是未有說與君等知曉。……於今觀之,趙雲根本未犯我東郡,我之所料,果不其然!」

萬潛等人面面相覷,才知居然還有這么一件大事,竟被曹操瞞到現在!

程立岔開話題,問曹操,說道:「趙雲是怎么大敗濟南兵的?」

曹操不提是他建議的濟南相「趁機」攻襲歷城,只按軍報里寫的趙雲此戰之過程,說與諸人,說道:「趙雲佯稱與荀成共攻我東郡,而其實未去也,濟南相聞歷城空虛,遂發兵攻之,歷城守卒故作不支,勉勉強強似的守了幾天,就在濟南相以為攻城將克,揮兵大攻之時,趙雲突引兵殺出,乃將濟南兵殺了個七零八碎,乃大敗之。」

趙雲大敗濟南兵,徹底解除了歷城外圍的危險,那他底下來,是極有可能會與荀成聯兵,真地去攻東郡的,這對曹操部來說,是不妙的一事。帳中諸人,皆想到了這點,多數色變。

曹操復述完了軍報所言,揚臉想了一會兒,卻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