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伯圭屢拒劉虞召(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4768 字 2021-05-1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三國之最風流最新章節!

卻說劉虞為何大怒,原來郭遜呈給劉虞的這封信,是劉虞之子劉和寫給他的。

——那話又說回來,劉和既是劉虞之子,為什么會在袁紹那里給他寫這封信來,是因為劉虞和袁紹出於同樣心思,想和袁紹結盟,因此把劉和之前派到冀州去了么?自然不是。

這話得從兩年前袁紹欲立劉虞為天子這件事說起。

兩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那時今天子剛剛繼位登基,還在董卓的控制之下,當時的冀州刺尚是韓馥,袁紹仍然只是渤海太守而已,諸侯起兵,共同討董,因為今天子繼位,不合袁紹之意,加之又在董卓的操控下,袁紹遂與韓馥等商議,以為天子被董卓帶去長安,路遠相隔,消息不通,甚至連天子是否還活著目前各路諸侯都不知道,而劉虞乃是漢家宗室中的長者,素有名望,所以想擁立劉虞為天子。

這是前年的一段公案,究其根本,此是出於袁紹的私心,想通過擁立劉虞為天子,一則對抗長安的那個朝廷,二來通過擁立之功,實現他成為權臣的野心,荀貞在寫給曹操的信中說袁紹居心叵測,人盡皆知,其實指的就是這一段故事。

袁紹等那時議定之後,就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人,帶著他們的這個建議到幽州,請求劉虞來繼皇帝之位。結果張岐等見到劉虞,訴說來意之後,劉虞勃然大怒,厲色斥之,說道:「現在天下崩亂,主上蒙塵,我既身為國家宗室,又深受朝廷重恩,豈能行此不忠反逆之事?而今群雄起義兵,攻討董賊,吾等應當努力同心,共迎天子還舊都才是,袁本初何能出此悖議?」

堅決不肯接受袁紹的這個建議。

張岐等回去冀州,把劉虞的答復告訴了袁紹、韓馥等人,但袁紹仍不死心,他還是存著「另立中央」的這個念頭,於是就又建議請求劉虞領尚書事。尚書台是朝廷的行政中樞,但凡有對官員的委任,通常都是得由尚書台頒下任命,袁紹的這個建議,實際上是為了便於按照國家的既定制度來給他們眾人封官。然而,劉虞再次嚴厲地拒絕了袁紹的這個請求。

不但拒絕,而且劉虞見袁紹一而再的遣使前來,不勝其煩,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維護自己的名譽,省的別人說閑話,這一回,他干脆把袁紹派來的說客給殺掉了。

好在這次袁紹派的不是張岐,張岐倒也算是僥幸逃得一命。

殺掉說客之後,劉虞為進一步的表示對天子的忠心,遂就選其州府掾吏,右北平人田疇和州府從事鮮於銀蒙險間行,前赴長安,覲見天子,以述忠誠。

天子見到田疇、鮮於銀,非常的開心。說來今天子也是可憐,想他以少年之齡,忽被董卓立為天子,然後就一直處在董卓的控制下,日日受董卓淫威逼迫,朝不保夕,天天提心吊膽,說是貴為一國之君,實連鄉野孩童的日子過得都不如之,他是早就想逃離董卓,回去洛陽了,遂在田疇、鮮於銀離開以後,他感念劉虞的忠心,思來想去,忽然想到劉虞的兒子劉和現在朝中任侍中之職,乃竟是生了一念,便把劉和召來,私下里偷偷地對劉和說,叫他回幽州去,請劉虞領兵來長安,接他回洛陽。

卻說這天子也端得是年幼無知,袁紹等人各自擁重兵,聯兵數十萬都不來打長安,個個心懷鬼胎,坐視他被董卓控制而不管,只一個遠在幽州的劉虞,其人就算真的忠心耿耿,難道只憑其一人,就有能力把他從長安救出,再次復興大漢么?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話再說回來,要說天子年幼無知,倒也不盡然,從他派劉和去找劉虞,而不是讓劉和去找袁紹、袁術等人幫忙,則可以看出,他對袁紹這些所謂「世受漢恩」的高門士人是非常的失望,知道他們是靠不住的。

這些且不必多言,只說劉和接了聖旨,便從長安城里出來,悄悄地奔幽州去。

從長安出來入山東,主要是兩條道路,一條是出潼關,一條是先向東南行,到商洛縣,隨之由此經武關而出關中。潼關,劉和自然是無法從那里過的,潼關是長安東邊的重關,有嚴兵把守,那么他就只有經武關這條路可走,而武關鄰南陽郡,從武關出來後,首先到達的南陽郡的地界,需要再從南陽北上,經潁川和河內等冀州等郡,最終才能北上抵至幽州。

卻就在劉和千辛萬苦,一路上不但要躲避董卓兵士的盤查,且還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股盜賊,可謂歷經磨難,好不容易到了南陽後,袁術彼時已占據南陽,劉和不免要去見一見他。原本劉和想著,可算是到自己人的地盤了,總能歇上幾天,洗洗長途之苦,但渾然沒有料到,袁術見到他,知了此個消息,居然聽從了他謀士李業等人的意見,把劉和給扣留了下來!同時,袁術按李業等的進言,自己派人去幽州見劉虞,把劉和帶著聖旨,天子召他勤王救駕此事轉告與之,告訴劉虞,說願與之一同聯兵去長安救回天子,叫他派兵來南陽郡,與自己會合。

話到此處,就得說上一句,袁術為何會這么做?原因也很簡單,袁紹挾袁氏之名,今於海內的名氣一時無兩,遠遠高過袁術,袁術對此嫉妒不已,如此,他要想自己的名望蓋過袁紹,最好的辦法是什么?當然就是有「大義」在手。而天子的聖旨,自就是最好、最高的「大義」。現在天子下詔,召劉虞過去救他,袁術如果參與其中,並且成為主事者的話,那么在他看來,他就能借此為號召,命令袁紹、張邈、荀貞等等這些山東諸侯一起聽從他的命令和指揮了。

這確是袁術打了一番好算盤。

袁術的使者到了幽州,當時公孫瓚和劉虞兩人還都在薊縣城中,關系尚沒有鬧得像現在這么僵,公孫瓚聞知此訊,他卻是看出了袁術的不懷好意,知道袁術絕無勤王之心,不過是欲扯虎皮做大旗罷了,就急忙阻止劉虞,不要聽從袁術的話,派兵去南陽,跟他一起去救天子。

公孫瓚說的這些,劉虞豈會不知?可天子有詔,劉虞不能不遵,他如不遵,事情傳開,那他就是不忠於朝廷,他在幽州一貫以來的寬厚長者、忠君愛國的形象就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被人非議,不利於他在幽州的統治,於是,他便沒有接受公孫瓚的意見,執意派兵去南陽。

公孫瓚時與袁紹已經敵對,他還想著利用袁術、袁紹兄弟的不和,來得到袁術的幫助,與袁術結盟,結果劉虞不聽從他的建議,非要派兵去袁術那里,如果劉虞派去的兵馬,把他勸阻於劉虞這件事告訴袁紹,那袁術肯定會銜恨於他,而不肯再與他結盟。

公孫瓚懊悔不已,就接受了自己帳下長史關靖的建議,趕忙派人倍道兼行,趕在劉虞的兵馬到達之前跑到了南陽,告訴袁術:「董卓兵強,便有劉幽州之兵,公料來定也難以接天子回洛陽,如今上策,不如扣下劉幽州所遣之兵,猶能充實公之軍力。」

袁術聽了這話,覺得公孫瓚的這個建議不錯,便就采納,把劉虞派來的兵馬全給扣留了下來。

卻是袁術、劉虞、公孫瓚三人的這一段舊事,當真是令人忍俊不已,哭笑不得。三人所使盡皆昏招,沒有一個是好的謀策。就是中人之智的人,大概也不會如此行事,當真是如那句話所說:令天下之士為之發笑。

這些也且不必多說。

只說那劉和在袁術那里被扣留了許多時日,終於在去年底的時候,他尋著機會,從袁術那里逃了出來。如前所述,由南陽往幽州,冀州是必經之地。袁術扣留劉和,已是劉和沒有料到的,他從南陽逃出,到了冀州,再次讓他沒有料到的事發生了,他又被袁紹給扣留了下來。

卻為什么袁紹也扣留他?這是因為,一則劉和是劉虞之子,二來劉和身上帶著天子的詔書,不管是一、還是二,只占一條,就是奇貨可居,況乎劉和兩條全占?

由是,劉和再被袁紹扣留至今。

此次郭遜拿來呈給劉虞的這封劉和之信,其來歷便是這般。

信中所寫內容,講的不是別事,正也就是公孫瓚遣人往去南陽,勸說袁術,把劉虞派去南陽的兵馬給扣留下來此事。

劉虞原先是不知此事的,兵馬前被袁術扣下來後,他只當是因出於袁術的私心,幽州和南陽隔著冀州、豫州,鞭長莫及,兵馬被扣,他也沒辦法質問袁術,那會兒只好不了了之,只當是吃了個啞巴虧,卻現下才知,其中還有這么一遭曲折,他看罷了信,怎生能夠不勃然大怒?

劉虞拍案怒道:「公孫伯圭欺人太甚,沒有想到他背著我,居然還做出了這等事體!我說我的兵馬前去南陽後,袁公路他怎么會不與我兵聯手西迎天子,反將我兵和我子扣下,原因竟在此處!卻他公孫伯圭的口風倒嚴,往日見我,對此事竟是只字不提!如此欺我,他難道心中無愧么?」

郭遜偷覷劉虞面色,聞其此惱恨之言,心中竊喜,樂觀地想道:「明公與劉幽州訂盟之事,看來是成了一半了!」拿出氣憤憤的樣子,說道,「明公所言甚是!公孫伯圭誠然欺明公太甚。莫說明公惱怒,便是我家將軍對此也是義憤填膺。故是,我家將軍在得知了此事之後,馬上令在下前來幽州,告與明公,以防明公日後再有什么別的事,又被那公孫伯圭欺瞞!」

攸豈會聽不出郭遜火上澆油的意味?但他還沒有看信,不知信中內容,暫時也還不知劉虞、郭遜的這番對話是何意思,便先忍住不言,問劉虞把信討來,細細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後,魏攸心中有了數,將信還給劉虞,瞧了郭遜兩眼,慢吞吞地說道:「敢問足下,此信可當真是公子親筆寫就的?」

——劉虞尊為上公,此子劉和被稱為「公子」,正是合適。

郭遜說道:「貴州公子的筆跡,劉公怎會不識?這還有假不成!」

「既是我家公子寫的此信,那我家公子現下想來是在冀州了?」

「正在鄴縣,為我家將軍上賓。」

「這樣的話,那在下就有一個疑惑了。」

「足下請說,是何疑惑?」

魏攸直視郭遜,拈著胡須,問道:「敢問足下,袁公為何不讓我家公子回來幽州,親自向我家明公述說此事,卻要我家公子寫此信,由足下送來?」

魏攸此問,早就郭遜意料中,他鎮定自若,微笑答道:「公子劉和在南陽吃了不少的苦,到我冀州後不久就生了病,病體難以遠行,所以就由他寫了這封信,在下代勞給明公送來。」

「只怕袁公遣足下來我幽州,還有別的目的吧?」

郭遜答道:「公孫伯圭擁兵自雄,是為不忠,欺瞞上官,是為不義,在下由冀入幽,到薊縣來的一路之上,沿途所見,多看到公孫伯圭的部曲殘害民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是為殘民,如公孫伯圭此種不忠不義、殘民之徒者,可稱國賊矣!在下今來貴州,正如足下所言,的確是有另有緣由,便是,我家將軍希望能夠與劉公達成盟約,聯兵攻討公孫瓚,為民除害!」

說完,郭遜起身,向著堂中主位坐著的劉虞下揖,旋即站直身子,朗聲說道,「此即在下此來貴州之另一個緣由,卻是敢問劉公,不知劉公何意?」

劉虞未有答話,魏攸說道:「足下此言,謬哉!」

郭遜問道:「哪里謬了?」

「禮樂征伐,皆自天子出。動兵進戰,須有詔令,請問足下,可有天子詔書?」

「這個,……自是無有詔令。」

「既無詔令,袁公與我家明公皆為朝廷重臣,卻如何能夠不守臣規,擅興兵戈?」

郭遜說道:「天子今遠在長安,與冀、幽道路阻隔,消息難通,所以沒有詔令,但是在下久聞魏君智謀之士,豈不聞『權變』二字乎?公孫伯圭不忠不義,殘害百姓,今劉公若是願與袁公共起兵而討伐之,其雖無詔,此可謂之『義兵』是也,也算是仿效昔討董卓之故事。」

魏攸笑了起來,說道:「董卓禍亂朝廷,才是真正的國賊,群雄討之,正當其然,公孫瓚焉能與董卓相提並論?君之此比,未免牽強。」

郭遜見劉虞一直不說話,主要都是由這位魏攸與自己答話,他心中想道:「剛才我見劉幽州怒容甚盛,本以為此次與他結盟之事大概已是頗有把握,於今觀來,卻似不然。聽魏攸話中意,他像是反對劉幽州與袁公結盟此事的。我聞魏攸乃是劉虞最為信任的謀佐之一,他既然反對,那此結盟之事,能否可成,卻就不好說了。……罷了,我且直接問劉幽州心意就是!」

想定,郭遜問劉虞,說道:「在下斗膽請問劉公,對我家將軍欲與明公訂盟,共討公孫瓚此事,是何主意?」

劉虞摸了摸頷下的花白胡須,沉吟了下,說道:「此事關系重大,足下方才所言有理,而魏君適才所言亦有理,我須得細細斟酌一番,然後再作答復與君,可否?」

郭遜還能說什么?只能應道:「好,那在下就等待明公的答復了!」

把郭遜敷衍過去,魏攸喚來府吏,領郭遜和郭遜帶來的隨從們暫且去客舍住下。

安排罷了郭遜,魏攸還到堂中。劉虞這時沒在席上落座了,攥著拳頭正在堂中轉來轉去,一看就是氣憤不平的樣子。魏攸陪著小心,說道:「明公,可是在擔心公子的安危么?」

劉虞面色憤怒,握拳揮動,振動衣袖,颯颯作響,他說道:「袁公路、袁本初真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不愧是同父兄弟!先是袁公路扣留吾兒,現又袁本初截留吾兒。長安,李傕、郭汜等部的賊兵肆虐,虎狼之穴也,出長安而入南陽,再入冀州,沿途多經戰亂,而今路上賊寇成群,可憐吾兒奉天子之旨,歷經艱辛,冒著危難,終於離開了狼窩,卻竟然被袁公路兄弟先後扣留!想及此,吾心悲憤!我倒也不是擔心吾兒的安危,想那袁本初對吾兒定是不敢加以迫害,我悲憤的是,漢家四百年天下,到今難道卻是沒有一個忠臣義士了么?」

魏攸嘆了口氣,沒有接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