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北國兵戈知幾許 第三十三章驚議(2 / 2)

將血 河邊草 1821 字 2020-11-21

這絕對是一場豪賭,就算以趙石想來,機會也是稍縱即逝,只要他的猜測出了一點兒差錯,別說解慶陽之圍,就是護糧軍所有人的性命也都得搭進去,說到後來,雖然心里還是有些把握在的,但也覺其中難以預料之處頗多,成功的機會很是渺茫,說到最後,便也不是那么理直氣壯了。

連他都是如此,李金花聽了他這簡直稱得上是異想天開的建議,就更別提了,要是事情按照這般發展下去,護糧軍有九成九是馬上要撤軍的了,但世間就是這樣,往往一點變故就能使事情的朝著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方向發展下去。

先放下這邊暫且不提,第二天清晨,平涼十里之外,一行人馬緩緩走來,太子李玄持便身處其中的一輛車輦之中,四周一色的全是金甲將士護持,這些金甲將士身後血紅色的披風迎風揚起,初晨的陽光照在金甲上面,反射出一片金色光芒,晃人眼目,顯得說不出的威風煞氣。

太子出京,本應有全套的儀仗,不過今次李玄持乃是監軍使,並不是出巡,所以只帶了三千太子府衛,可以算得上是輕車簡從了。

李玄持坐在寬敞的車輦之內,細長的手指輕輕拈動手里的酒杯,眯著眼睛也不知在想著什么。

車輦中還有一個中年文士,微微欠身坐在李玄持的對面,此時偷眼向對面的太子殿下望了過去,這位太子並不算年輕了,從十歲時被立為太子,在太子位上已經二十七年,雖然看上去保養的很好,但眼角處微微的細紋以及微胖的身軀,松弛的肌理,都顯示了這位太子殿下已經過了壯年之時。

太子的長相和當今的皇帝陛下不怎相像,估計更象皇後娘娘一些,面龐白晰清秀,身材頎長,透著一股自小養成的書卷之氣,只有那雙時刻透出威嚴的精亮眸子還象正德皇帝一些。。。。。。

這個文士打扮的人叫魯慶余字盛年,別號錄微先生,建錄微草堂,是京師八友之中的一個,在京師素有清名的一個人。

他是四年前出任太子府長史一職的,此人本不願意作這太子府的長史的,在他看來,這樣的通天捷徑並不怎值得稱道,但也卻不過太子屈尊垂請,又不好駁了好友情面,這才入了太子幕中。

此次出京監軍,明眼之人一看便知其中玄奧,就算是不知內情的,也都覺得太子出京監軍有些非同尋常,他本是力主反對的,太子不在京中坐鎮,卻要監什么軍,不到式窮之時,哪里用得著未經戰陣的太子監軍,不過李玄持卻也說的好,唐初之時,太宗世民弟兄四人,哪個不是身經百戰,才有了大唐天下,就是身為女子的平陽公主也持戈上陣,現天下紛亂,我一男兒,雖貴為太子,但也是要知軍機的,不上戰陣,終是要為人垢病,一番話說下來,魯慶余還有什么話說?

離京之初,慶陽兵亂的消息就傳了過來,滿朝振動,皇上招太子進宮,也不知說了什么,回來之後,便即動身,出京雖急,但離了京兆府,速度反而慢了下來,就算是魯慶余不知兵事,也知道救兵如救火的道理的,太子一天不到,聚集在平涼的援軍就一天不能開拔,慶陽若是有什么閃失?那還得了?但問及太子之時,這位太子殿下卻來了一句,我自有計較便即揭過,走的卻越發的慢了下來,京中來人催促太子急行,也被他用道路泥濘,為之奈何給搪塞了回去,從京師到平涼竟然走了大半個月,魯慶余也是心思靈動之人,察覺出其中異樣,知道太子心中早有定計,自己雖是太子府長史,但時間尚短,還算不得太子心腹之人,既然太子殿下心中早有定計,便也不再說什么了。

「盛年,我還是頭一次出京如此之遠,也不知平涼是個什么樣子,聽說三國時五虎上將馬超馬孟起曾駐節與此,若是能瞻得少許豪傑遺風,當是大快人心之事。」

冷不丁聽到太子說話,聲音清越,但魯慶余正在想著心事,這時不由打了激靈,待得聽了他的話,卻是輕笑了一聲,開口笑道:「殿下說的是野史了,馬超是三國時西涼猛將,要說在這里呆過也無不可,但畢竟年代久遠,想撫今追昔一番恐怕要讓殿下失望了。

據考這平涼之地的來由卻是前秦符堅所立,但由於吐蕃,羌族等屢屢入寇,平涼治所歷代都有遷移,後唐貞元年間涇源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又於平涼西建胡骨堡,名為彰信,聚葬平涼劫盟死難將士,拓地二百余里,由是,平涼乃安,劉昌也因築七城二堡而名垂青史,不過到了唐末,經安史之亂,黨項羌族叛反,城池已經多有毀壞,還是本朝太宗年間重修平涼城,才有了今日的規模,這平涼本就是邊塞之地,多經戰亂,氣候寒苦,當然和河中京兆等繁華之地是比不了的。」

他將平涼來歷娓娓道來,李玄持也聽的頗為入神,到此方是一笑接道:「盛年果然博聞強記,盛名無虛,到得平涼,咱們再把酒暢談,好好說說這邊塞之地的風物。。。。。。。。」

聽他這么一說,魯慶余卻是心中苦笑,此時才到平涼,不立即開拔,還要把酒暢談,殿下心里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