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第伍百八十一章戰後(二)(2 / 2)

將血 河邊草 2029 字 2020-11-21

趙石也是深以為然,所以李嚴蓄這個提議他毫不猶豫的便謝絕了,更解釋道:「李大人久鎮成都,上下都已熟悉,我這里受傷不輕,也無多少精力處置軍務,所以還請李大人多操勞些,這戰後之事還有的忙呢。。。。。。。。。。

至於吳大將軍那里,我過後會去拜會,都是領兵之人,雖然我人微言輕,但想來朝廷自有公斷,李大人不用多做理會。」

李嚴蓄連連點頭,這心也放下了大半兒,趙石這里雖說只是就事論事,但外延的意思他也聽明白了,並不會抹殺南征將士功勞,而且也不想專權獨斷,還剩下了一些功勞在這里,就是那些逃散的敗兵了。

心中暗道,如此年輕便走到今日這一步,果然非是幸至,這才是居安思危,趨吉避禍之道,看來之前的擔心卻有些多余了。

心事一去,便也故意露出幾分真心的喜色出來,拱手抱拳道:「將軍之行事,果然讓人佩服啊,當初卻是老夫做的差了。。。。。。。。。。」

說到這里,看了旁邊的李金花一眼,沉吟了一下,這才接著道:「犬子現在就在城內,到時老夫父子擺宴給將軍賠罪,還望將軍能不計前嫌。。。。。。。。」

趙石抿了抿嘴唇,當初的事情本來不算什么,五六年過去,他也到了如今的地位,若有那糾纏不休的心思,也不會給李嚴蓄隨軍出征的機會,其實最讓他耿耿於懷的還是那李武曾經派人千里追殺,要至他於死地,實在是欺人太甚。。。。。。。。。

不過話說回來,到了他這個地位,眼光自然而然間已經不會留在這些可謂是瑣碎小事上面了,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若是整日還為柴米油鹽奔波,心胸又那里寬廣的起來?自然就會斤斤計較,小家子氣十足,都說大丈夫可一日無錢,卻不可一日無權,若沒了權勢,又有哪個真正可以算的上是大丈夫?

話說的有些遠了,提起李武,雖說好像吃了個蒼蠅,心里厭惡,但這等人物,現在已看不在趙石眼中,遂漫不經意的笑了笑,「賠罪之說老大人就不必再提了,到是現下還不到喝酒的時候,此戰雖勝,但還有那許多亂匪逃脫在外,不知李大人可有處置之法?」

李嚴蓄干笑了一聲,心道,看來這是心氣未平了,日後還要多做補救才成,以他的眼光,只這片刻交談,約略便能直到此後這人前程實是不可限量,此等樣人,若不能解開這個疙瘩,才真正是後患無窮。。。。。。。。。

不過這是以後的事情了,再做糾纏,卻是有害無益,此人與李承乾不睦,之前又示恩於自己,這里面的意思不言自明,還瞅日後沒有交好的機會?

這般一想,心中便寬敞了起來,不由笑道:「正要與將軍說此事呢,將軍領兵雷霆一擊,亂軍數十萬土崩瓦解,以老夫觀之,已無再戰之力,唯一可慮者,無非前蜀廣安軍節度使蔡安國等人所率蜀軍罷了,老夫以為,我軍經此一戰,多有疲憊,不若就地休整兩日,以為威懾,再遣一善辯使者,去蜀軍軍中,蜀國已滅,爾等勤王之軍不過是趁亂行那王霸之事罷了,如今大局已定,想來也已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正是說降良機,之後其他各處,定也可傳檄而定,之後督促朝廷派遣官吏,張榜安民,則蜀中定矣,將軍以為然否?」

「好。」趙石點頭,「使者可以派,但我以為,各軍不必休整,數十萬敗兵,若不趁其膽喪之時擒其多數,恐怕將來遺禍無窮,可派使者前去蜀軍,若有降意,讓蜀軍幫忙追繳殘敵,應是省力不少,再有,那些蠻族定不能放過,我會派大將領率一萬兵馬追上去,就算是追到南蠻地界,也要全殲了他們,嘿嘿,漢家之地,豈容異族肆虐?李大人以為如何?」

說是商量,其實已是命令的口氣,李嚴蓄哪里有不答應的道理?自是連連點頭,不過其他到也罷了,只是他卻覺著對蠻族人馬窮追猛打有些不以為然,蠻族,不過小患罷了,之後請朝廷多加安撫,封上一個兩個蠻王,予些好處,這些不習禮義廉恥的蠻族還能翻了天去?再說,南蠻所居,皆為煙瘴之地,得之無用,徒損軍兵,有些不妥,但見趙石說的大義凜然,卻也不敢反駁,心里卻在猜測,估計這位少年新貴是被傳聞中的武侯故事給糊弄住了,想要名標史冊也未可知,想到此處,心中卻是暗笑,這平定蜀中的大功都已經立下了,還想著那些細枝末節,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但他哪里明白,身為後世之人,那敏感而又有些脆弱的民族情節是如何的深入骨髓,又是如何的不可觸碰,即便是趙石這樣的人,也是不能得免,而只這一句話,卻已注定了蠻族兵馬的命運。。。。。。。。。

雖說心里不以為然,但嘴上卻還是實打實的恭維了幾句,之後又請趙石入城,趙石也確實有些支持不住了,於是便將調兵之權交在李金花手中,讓人抬著徑自入城而去,後來卻是知道,李金花也是膽大,讓張鋒聚領兩千兵馬,加上軍中那數千蠻族,先是向東,再轉向西,直追在蠻族敗兵身後,一直追了十日,與近七萬蠻族敗兵接連激戰,殺的蠻族敗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生擒蠻族大王李成貴等敵酋四人,其余蠻王盡皆死於亂軍當中,能平安逃回南蠻之地的蠻人是十不存一,南方諸蠻大恐之下,不出數月,便紛紛派遣使者來到成都請為土司順民。

翌年,大秦朝廷於川南設十八家土司,蠻族王子博薩因功晉忠順伯,永鎮南蠻,賜姓李,名元,字忠秦,並遣翰林學士傅玉入南蠻之地,興修水里,開采礦山,鹽池,種植桑茶,教化蠻族百姓,其後百余年間,蠻族入仕朝廷者,垂千數,自此,終秦一朝,蠻族再未有大的動亂,名臣傅玉,自此留名青史,為後人所記。。。。。。。

而那博薩入主南蠻之後,大肆與漢家通商,整修道路,更是鼓勵蠻族與漢家通婚,不得善啟爭斗,又常喻子孫族人曰,漢家強盛,英雄豪傑層出不窮,蠻人多有不敵,與強者為鄰,當於交好,不與交惡,不然必有不測之禍至矣,由此,無論博薩本人,還是後世子孫,對大秦都是忠心耿耿,朝貢不絕,而蠻族也是境況日佳,及其歿後,大秦朝廷追封忠順侯,而後世蠻人皆稱之為聖王,聲望幾與武侯並列,後世變故如此,卻哪里是始作俑者可以預料的到的。。。。。。。。。。。。

(真不易,又碼完四千字,也不知到月底能不能湊夠六萬字,阿財努力中。。。。。。。。。。。)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