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第五百八十八章君言(1 / 2)

將血 河邊草 3568 字 2020-11-2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將血最新章節!

「啟稟陛下,臣等已商議多次。。。。。。。。。。」

說話的還是李圃,如今他雖說只是暫代中書事,但隱隱間已是群臣之首,此等軍國大事,也必然由他代群臣稟奏,只是說到這兒,李圃稍有些尷尬的停了一下。

其實他這里也有些無奈,群臣商議的結果著實有些差強人意,後周使臣來朝本就出乎意料,誰也想不到前些時還劍拔弩張,轉過頭來便提出和議,這還不算,還要與大秦結為世代盟好,和西夏,金國打打停停這么多年,大秦上下頭好似一次見識認清了這位鄰居的無恥和軟弱。

即便是李圃也在想,若是沒了大秦,中原是不是早就滿地腥膻,重演了五胡亂華時的慘象了?如此中原漢家之諸侯,一戰不成,便卑躬至此,比之南唐一味自尊自大,還要讓人覺著不可思議。

沒想到的事兒,自然便應對倉促,眾人商議良久,也是眾議難調,有人以為,有潼關天險在,無論後周還是金人又能如何?不予理會便是,這是守成之議,贊成之人殊少。

有人則以為,數年之前,與西夏相約伐金,西北自此戰事消弭,大軍戰於河中故地,大敗金人於汾水之畔,大秦這才能全力伐蜀,一掃大秦百年之頹勢,而今金人,西夏相峙於雲內,戰事綿延,攻伐慘烈,而後周趁我伐蜀之時,陳兵江上,欲行不軌,不行懲戒已是無奈,若與之盟好,何以對前方將士,何以對天下煌煌眾口?這是連戰皆勝,野心膨脹的,說話有些說不到點子上,附議之人也少。

還有人將遠交近攻的故事又拿出來反對與後周結盟,殊無新意,讓人覺著提議那位多數是沒有自己定見的,自然沒人置喙。

而多數人,都是同意與後周結為盟好,但這盟怎么個結法,又能從中為大秦得到多少好處,眾人之意也是不一而足。

其實歸根結底,是大秦百多年來,東擋西殺,卻從未曾跟人結好,即便是數年之前,和西夏議和,也不過是打來打去,誰都奈何不得誰,而金人壓迫甚急,又有趙石這等異數在中間攪合,這才倉促定下和議,相約攻金,要說有多少約束力,誰也說不清楚。

這種情形之下,後周這種誠意十足的結盟方式就讓秦人感到有些無所適從了,大秦可不像後周,和金國的和議,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加起來,起碼已有十余次之多,自然是經驗十足,也難怪大秦上下覺著有些難以應對了。

所以,商議了數次,但結果卻是實難讓人滿意,主張結盟的雖是多數,但到底該提些什么條件,從中能得到什么,又會有哪些麻煩,也真真讓大秦這些治政良才撓破了頭皮,說到底,還是貧兒乍富,和諸國交通太少的緣故了,而大秦僻處一隅,也實在算不得泱泱大國,難免有些錙銖必較的小家子氣,又絲毫沒有一點外交總是以實力為基礎,實力足夠時,可輕易撕毀和議的想法念頭,換句話說,就是過於實誠,大有盟約一定,便不能輕易違之的意思,實際上已是走進了一個思想誤區里面了。

但皇上問起,就算商量的不怎么樣,卻也要拿出來說一說的了。

「臣等以為,可與之結為盟好,然細節之處,尚需謹慎斟酌,所以。。。。。。。。。」偷眼瞧了一下皇帝陛下,見陛下並無異色,這才硬著頭皮接著道:「臣以為,如今我大秦兵威之盛,主客之別已分,又非急務,當三思而後定才是。」

聽他說完,景帝李玄謹已經皺了皺眉頭,分明就是拖延二字罷了,讓他有些不滿,但李圃不像楊感,一些話總是拐著彎說出來,聽著讓人舒服,但回去細想,又能從中琢磨出許多其他的意思出來,這就讓他感到分外別扭了。

覺著帝王面前,功過是非,雖不能泛泛而論,然你楊感世受國恩,難道在朕面前,就不能說一句真心話出來?總是拿些好話來糊弄朕,將朕當成了什么?三歲小兒嗎?

這也是他對此等老臣不滿的緣由之一了,而李圃不同,此人說話做事,頗多剛直之氣,更難得的是,為官多年,卻還是一副有什么說什么的性子,偏偏又有懼內的名聲,有許多人在私下里,都稱之為呆學士,若非其精通政務,為政之時又最為公正,身後又有李家支撐,這樣一個頗多俠氣的人物,斷不會走到今天的位置上來的。

但到了景帝李玄謹這里,這些短處卻又都成了長處,所以幾年間,不但將戶部整個交給了他,如今更是有意任其為同門下平章事,接任楊感之位,可謂是榮寵備至,朝中無人能及的。

所以若是旁人說出這么一個主意來,也許景帝這里刻薄之言早就噴薄而出了,但此言是李圃說出來,景帝李玄謹卻只是皺了皺眉頭,平靜的道:「此事確實不急於一時,可容後再議,但諸卿下去不可怠忽,總要拿個像樣的章程出來的。」

這就是輕輕放過了,李圃雖有些羞慚,但其他人卻只有又羨又妒的份兒,看來楊相之後,就是呆學士為首了。

不過和他們想的其實不太一樣,此事雖然是第一個被提出來,但在景帝李玄謹心里,對此事卻並沒有多少上心的意思,和後周和與不和,在他看來無足輕重,即便是結盟又如何?西夏翰漠之地,得之無用,在蜀地戰事平息之後,他的目光儼然已經轉向了東方,是女真,還是後周?

從潼關出兵,面前便是宛洛之地,自然是後周首當其沖,但金國在側,頗多掣肘,還需思量。

不過揮兵東進,定鼎中原的念頭在平定蜀中之後,便如同燎原的烈火般在他心間不停的燃燒肆虐,帝王的野心一旦升起,便不可遏制,平常人欲望太多,反而多數時候有些找不到目標,但身為帝王,他們有著天然的欲望,那邊是疆土,大大的疆土,這種天生的欲望幾乎深刻在世間每一位帝王的骨子里,讓所有君王都抗拒不能,就像是農人對田地的渴求,商人對金錢的追逐一般無二,這既是帝王的使命,也是帝王們最大的動力所在。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放在景帝李玄謹身上也再恰當不過,現在他還有些搖擺不定,他清晰的明白,兩場戰事,讓大秦也已到了極限,再開戰端,是不能為,也是不可為之事,休養生息數年,等到將整個蜀中都納入大秦掌中,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的時候。。。。。。。。

一紙盟約算得了什么?大秦兵戈所向,定然能創下一份萬世不移之基業,帝王的心胸和志氣在這一刻濃烈到了極點,在他胸中沸騰翻滾,無止無休。

要不怎么說呢,帝王最是無情無義,更無信用可言,雖然每一位帝王,都小心的粉飾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但遍觀任何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你就會發現,對帝王的這個評價是多么的中肯了。

大殿當中群臣戰戰兢兢,而誰也不知道,高踞於上,鄭重其事的交代他們慎重締結盟約的皇帝陛下,卻是絲毫未將那一紙盟約看在眼中,更未有一點真心與人結好的心思在的。。。。。。。。。。

只見景帝李玄謹平靜的揮了揮手,立即便有太監上前將龍案之上的幾份湊折捧了下來,傳給在座眾人。

「此為兵部左侍郎,軍前巡閱使李嚴蓄所奏,眾卿都仔細瞧瞧。。。。。。。」景帝站起身來,渾身輕松左右走了幾步,笑道:「李大人出京已有兩年,百戰之身,遠在蜀中戰亂之地,卻還想著為國分憂,實在難得,方略朕已覽過,只覺句句都是真知灼見,滿眼皆是謀國之言。。。。。。。。朕有意調其回京,入樞密院為樞密副使,卿家等回去議議,看此舉是否妥當?」

眾人都是聚精會神的看手上的奏折,聞言心中卻都一驚,樞密副使?李嚴蓄要復起了?三年前的許多事眾人可都是歷歷在目,李嚴蓄黨附太子李玄持,做了許多手腳,當今聖上執掌兵部的時候,更是處處掣肘,沒想到還能翻身。。。。。。。。。

尤其是李承乾,抬起頭來,臉色變幻,顯然是吃驚到了極處,樞密副使一直空懸至今,兵部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已是尚書大人的囊中之物,他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樞密副使之位,向來也是給兵部准備的,如今入了樞密院,再過上幾年,樞密使的職位也不是不可能琢磨一下,畢竟現在的樞密使汪道存與楊感交從甚密,在聖眷上沒法與他李承乾相提並論。。。。。。。。

到那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又是年富力強,如楊感般再把持樞密院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而今。。。。。。。。這又是哪一出兒?事先更未收到半點的風聲,想到這里,李承乾是通體冰涼,之前那點志得意滿皆都煙消雲散,再想到,蜀中之戰風波迭起之時,兵部上下束手無策,自己雖是竭盡所能,但最終也不過是將兵部上下穩住而已,這點微功又有什么好得意的?是不是陛下借此表達對自己的不滿?還是陛下對自己的才干有了疑慮?越想越深,也越想越亂,瞬間便是方寸大亂,幾乎想著馬上站起來反對此議,不過到底還有些理智,沒有做出蠢事。

殿中群臣也都愕然,有的細看手中奏折,一目十行,滿篇皆是治蜀方略,方方面面,不論軍政,皆有所及,卻沒想到,這李嚴蓄竟然還有如此的治政之才,瞅瞅就知道,這哪里是一天兩天就能想到的?而現在才遞上來,選擇的時機更是恰到好處,加上之前朝議上的那點風波,難怪陛下能不計前嫌,驀然提出此議了,想到這里,不少人心中都是一突,這是不是陛下借此在敲打群臣?自己是不是也在敲打之列?想到這個,比李嚴蓄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冷汗直冒。

不過都是心有七竅之人,不一時,便有人想到,手里拿著的可是治蜀之策,陛下卻要升李嚴蓄為樞密副使?這可是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了,若是讓李嚴蓄治政蜀中,或是入戶部,或入中書,都還能說得過去,樞密院?陛下的深意還真是猜不透啊。。。。。。。。

而李圃只看了開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在他看來,大秦當務之急便是治理蜀中,其他事不論緩急皆要遜上幾分,而這奏折之上,滿篇皆是治蜀良策,頭一條,便是說蜀中人口銳減,而地方豪強嘯聚鄉里,心思莫測,多行不法,而蜀中之亂雖平,但余波還在,多有亂匪入山為盜,和地方豪強遙相呼應,久必為患之事。

而李嚴蓄所述之策也是簡單,正好借平亂之機,鏟除地方禍患,地方豪族,承平日久,積蓄必多,田產以萬計,借機梳理地方,田產或歸朝廷,或分發百姓,正乃大善之舉,可定蜀中百年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