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國策(五)(2 / 2)

將血 河邊草 1539 字 2020-11-21

方謙目光直視,卻沒有任何焦距,若有所思之間,卻不知思緒已經飄到了哪里。

而成武皇帝,卻是按捺不住,站起身來,在旁邊來回走動了兩趟,重又坐下,半晌,才喟嘆了一聲,「可惜,沒帶起居郎過來。。。。。。。。。大將軍之言,與前人多有相悖,但卻實屬為國之大道,不守舊,懂變通,無萬世之良法,存一時之良策。。。。。。好好,如此真知灼見,當為後世之孫訓誡。。。。。。」

之後舉起酒撰,微微示意,便一飲而盡,接著便大笑道:「若是朕不相逼,今晚哪能聽得到這一番良言?」

方謙此時已經緩過神來,實際上,趙石的話多為平常,有待商榷之處也是頗多,但無萬世之良法,存一時之良策之語,才算真正的讓人震驚。

要知道,此時之臣子,一生追尋,其實就是在一句,萬世之良法而已。

一般來說,在朝堂之上,總會聽到祖宗之法不可輕變之語,換一句話說,不管祖宗說的什么,是好是壞,切不切合如今實際,都不能輕動,實際上,這出自於儒家之言,為的只有一樁,穩定,穩定的傳承,穩定的治國之策,穩定的朝堂格局,等等等等。

很多時候,這種祖宗之法,都會成為朝臣相互攻訐的借口,但卻也很好的維護了皇權,政權,軍權,使許多未期的變亂消於無形,這對於一個皇朝來說,是有著好處的。

但更多的時候,僵硬的生搬硬套,不合時宜的祖宗之法,導致的只會是僵化,許多變革,都無法觸動那些所謂傳之於萬世的祖宗法度,宮中,朝野,法度之間,都有著這樣的條條框框,讓變革之舉措,多數流於表面,而在這樣的法度面前,許多致力於鼎革的朝臣,甚至是君王,都望而卻步,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更有意思的,鼎革之臣,多出身於寒門,守舊的,卻多為大族門閥,其實,這也正說明了,祖宗之法的用處,維護固定階層的利益,變法,便一定意味著觸動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威權。

所以,每一次變法,都會阻礙重重,都會荊棘滿地,但也延續了當前政權的延續,不管是苟延殘喘,還是其他什么。。。。。。。。

而趙石的話,無論是意有所指,還是有感而發,方謙此時都將這位的大將軍劃歸了堅定的鼎革一派當中去了,心里也有著擔憂,祖宗之法既然可變,是不是也意味著這位大將軍。。。。。。。有著別樣的心思呢?

再想想,這位大將軍對朝政一直冷淡有加,除了創立國武監和那些顯赫的功勛之外,在朝堂上一直少有言辭,讓人很容易忽略過去,一直到長安之亂。。。。。。。

但景興鼎革至今,若沒有像趙石趙柱國這樣的軍中大將一力支持,怎么能走到今日之地步?

而再想深些,長安之亂為的是什么?

儲位之爭啊。。。。。。

王家大族,以及大將軍王佩,折匯等人,可不都是出自大族豪門?

實際上,那是一次門閥與鼎革一派的激烈碰撞罷了,最終,在大將軍趙石揮兵入京的那一刻,以王家為首的保守一派,轟然倒地,在刀槍面前,所有的陰謀詭計,所有的長遠抱負,都被擊了個粉碎。

方謙恍然如悟,同時也是悚然而驚,對於今後朝堂的走向,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

有著這位大將軍的支持,景興舊臣失勢之說不攻自破,也難怪,當今陛下登基之後,朝堂迅速便安穩了下來,看來。。。。。。。聰明人很多啊,自己這里,可算是愚鈍不堪了呢。

再瞅瞅皇帝陛下興奮的樣子,方謙更是明白,皇帝陛下之所以如此,沒有什么奇怪的,這里許就要牽涉到宮中許多隱秘上去了,方謙也不願多想。

他現在只需要明白,皇帝陛下對於這樣的建言,是十分喜聞樂見的就行了,想的太多,於自己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而有皇帝陛下在位,京中大族,或許可以平安度日,或許可以為國效力,但再如當年一般,權傾朝野,家族繁茂,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卻萬萬是不可能的了。。。。。。。。。。

(求月票,比昨天還熱,阿草實在頂不住,白天找了個賓館休息了一天,看了一天的電視,更新好像不能保證了啊。。。。。。不過阿草在盡力碼,晚上還有一章,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能在十二點之前上傳。)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