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兵部(2 / 2)

將血 河邊草 1526 字 2020-11-21

很顯然,汪道存在用著手段,要將事情弄的大一些,而且,還想同他建立一些默契。

不過李承乾可不想趟這一灘渾水,而且,他也有著自己的判斷。

說實話,除了朝廷政爭之外,他更傾向於先伐西夏,再定中原,從純粹的軍略角度來看,平定西夏,對於將來中原之戰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牢固的後方,讓大秦處於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就如當年平蜀,不但除去了一個後患,而且,讓大秦有了一個糧倉。

之後四處征伐,都是建立於這個基礎之上,若非糧草充足,大秦如今哪能如此強盛,威加於諸國?

沒有了西夏的牽制,大秦征伐中原,將再無後顧之憂,即便略有小敗,於大局也是無損。

從得到的消息看,他的這些想法,卻與那位同為景王府舊人出身,與他深有恩怨的家伙不謀而合。

而在他看來,此乃軍國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不管是汪道存,還是大將軍趙石,在這個事情上做的那些,他都看著不太順眼,私心太重,真真愧對朝廷恩遇。

當然,雖然鄙夷著這兩位可謂是宿敵的家伙的為人行事,但要說該怎么做,他也有些猶豫。

這個時候,一些心腹以及幕僚的進言就無比重要了。

最終打動他的一句話,是他府中幕僚金老夫子意味深長的說出來的,「冠軍大將軍年歲幾何?」

不用多說什么了,只這一句,就足夠了,說來也是可笑,當年那人的年歲,也正是他最瞧不上的地方,如今讓他下定主意的,卻正是基於這一點。

實際上,幕僚們說的再多,也只是幫助他下決心而已,他宦海沉浮這許多年,有什么是他想不通透的?

而又有人進言,「汪真如年紀老朽,不合陛下心意,如今又與趙柱國相爭,去位之日怕是不遠了,大人方當盛年,何不趁勢爭上一爭,以遂多年心願?如果大人為樞密使,兵部多有故舊,卻非是汪真如可比呢。。。。。」

這一下,李承乾是真的心動了。

多年夙願,無非是走到位極人臣那一步罷了。

於是,兵部尚書大人立即將自己的侄兒叫了過來,將拜帖交給侄兒,並口述一番說辭,讓其帶到了興國公府。

言辭懇切,姿態放的極低,想要請趙石過府一敘。

這無疑打亂了趙石的行程,不過李承乾主動相邀,和李圃那里不同,這里面的意味,卻差之甚遠了。

而更有意思的則是,吐蕃使者據說也是四處托人,想要見他這位冠軍大將軍一面。

許是吐蕃使者們在長安碰的釘子多了,學的聰明了一些,沒有直接上門,而是在四處走動,請托人情。

不過趙石回京這么多時日了,吐蕃使者們才算反應過來,不得不說,他們作為使者,遲鈍的厲害。

因為趙石是真正能夠影響到吐蕃稱臣之事的人,又與歸義王相交莫逆,這個時候才想起四處托情請見其人,也只能讓人清楚的知道,他們在長安城中受到的冷遇。

相比之下,西夏使者消息就要靈通的多,在趙石回京之初,便已經送來禮物,並請求見上趙石一面。

但攻伐西夏在即,趙石也不願跟這些西夏使者多費什么口舌,所以毫不猶豫的便拒絕了,連禮物都命人原封不動的送了回去。

也不怕西夏使者們察覺到什么旁的意思,若非他們感受到了威脅,怎么會不遠千里來到長安,一邊低頭俯首,一邊還送上大片疆土,以求和議?

至於吐蕃使者這里,趙石也沒心思見他們,朝廷為有定議之前,見了反而平添麻煩,在這個事情上,他並不打算太過影響朝廷的決定。

。。。。。。。。。。。。。。。。。。。。。。。。。。。

當日晚間,趙石便輕車簡從來到了李府。。。。。。。。。。。

(求月票,求贊,真正的月底到了,阿草的速度卻怎么也上不來,著急啊,主要是這一段總覺著艱澀,一段段的對話,總要前思後想,估計比文中的角色們還累,呵呵,只能繼續努力了,大家支持啊。)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