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零二章沈鶴(二)(2 / 2)

將血 河邊草 1535 字 2020-11-21

「請陛下息怒,文人無形,多有乖張,今既辱殿下聲名,百死莫贖其罪,微臣斗膽,上請重處之。。。。。。。。。」

皇帝陛下終於收起了笑容,眉頭皺了皺,沈鶴的反應,讓他非常的不滿意,他這里只是順嘴一說,沈鶴便如此惶恐,顯然,同為蜀人之過罷了。

那么,科舉案,也就不用說什么了,蜀人即為一體,科舉案之後,蜀人是個什么模樣,他就能猜出個**分來。

皇帝陛下在心中嘆息了一聲,有些孤寂的想著,都說帝王稱孤道寡,果然不錯,這科舉案一生,竟是沒一個人能詢之問之,各人皆有私意,出口定非公論,今後如何處之,還真要好好想一想了。

想著這些,嘴里則隨口道:「同為蜀人,決絕如此,沈鶴,朕卻不知,卿家原是如此無情之人?」

皇帝陛下的指責,還如此誅心,讓沈鶴身子一抖,這回,汗真的下來了。

「陛下,微臣只知道,無論秦人蜀人,皆為大秦臣民,而朝廷自有法度。。。。。。微臣不敢以蜀人之私,壞天下之法。」

皇帝陛下心里微有失望,他想聽到的可不是這些,要說,他對沈鶴沈放舟不同於旁人,念的是當初沈氏相助之情,更念在沈鶴才干非凡,才放在身邊,但在這件事上,沈鶴顯然讓他很不滿意。

忠心的人多了,不多沈鶴一個,科舉案後,余波不平,宮內宮外,好像都和這個有了牽扯,讓他意識到,平蜀十數年後,蜀人還需善加安撫,所以,空空大言,怎么能讓他滿意,他要的是法子,要的是切實可行的章程,哪怕一言有助於國事,也當欣然納之,可惜。。。。。。。。。。。

沈鶴不知他錯過了怎樣的機會,只是覺得,皇帝陛下的聲音一下便沉悶了下來。

「起來吧,不干你事,跪個什么?」

「朕這次招你入宮,為的不是什么今科榜眼,明日獻捷大禮,嗯,禮部送上來的文章朕看了,砌詞矯繁,稍顯冗長,如此,怎顯我大秦威嚴昌盛?朕素知你文采,去禮部,一起改改文章,務須恢弘大氣,揚我國威,外番聞之,振聾發聵才好。」

沈鶴諾諾,他也發覺,方才自己好像。。。。。。。。但這能怨他嗎?科舉案剛過,秦人蜀人之爭顯了端倪,他滿心都是此事,又突聞大長公主府之事,言辭失措之下,才成了這般模樣。。。。。。。

不過,所謂帝心難測,即便再來一回,也不會有什么不同,這才是臣下的明哲保身之道,即使心中有萬般真知灼見,也需揣摩出帝王心意之後,才能暢所欲言,不然的話,也許只言片語,便要獲及家人了。

這樣最好,陛下雖不甚滿意,但他也不會就此失寵,如今的朝野情形,他必定是要更加謹言慎行才可。

這已不是幾年之前,沈氏斷不會再行孤注一擲之舉。

至此,皇帝陛下已經失去了談話的興致,本來,皇帝陛下還想著跟人聊一聊滅夏之功績,而現在嘛,卻只是簡單的揮了揮手,便趕了沈鶴出宮。

沈鶴從宮中出來,謝了引路的太監,上了坐轎,吩咐轎夫一聲,去禮部,這才長長舒了一口氣出來,更是覺著,身上冰涼黏膩,十分難受。

又想到,陛下這次招他入宮,看上去並無問對之心,前一件事,怕是和科舉案有些關聯,後面這獻捷之禮上的文章,怕是臨時起意罷了。。。。。。。。

想清楚這個,沈鶴心情不免有些低落了下來,秦人如何,蜀人如何,他一個翰林承旨能說出什么來?

十幾年過去,蜀中元氣大復,自然有人出來為官,秦人再是嚴防死守,也是無用,但要說秦人蜀人休戚與共,一體待之,那也是做夢。

想來,還需個十幾二十年的工夫,才能讓蜀人徹底融入大秦朝堂之間,不分彼此吧。。。。。。。。。

這樣長遠的工夫。。。。。。。沈鶴自己就搖了搖頭,河中,河東,河洛,加上西北,如今皆乃大秦疆土,用不了多少時候,大秦朝堂上,便會出現這些地方的士子的身影。

也許,到了那個時候,蜀人便會不起眼起來呢,其實,不過是順其自然而已,但這樣的話,在乾元殿上,他斷不會出口。

因為他很明白,許多時候,當朝中臣子們說起順其自然幾個字來,便也意味著,臣子們沒有太好的建言,那便是無能,還不如緘口不言。。。。。。。。。。(未完待續。。)i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