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紛擾(求月票)(2 / 2)

將血 河邊草 1562 字 2020-11-21

他在戰陣上的天賦和功勛,讓最痛恨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位很難被正面擊敗的大秦名將。

所以,他說出來的話別的也許還可以當做耳旁風,但就戰事而言,沒有人會認為大將軍趙石會胡言亂語。

有那聰明人會想到,大將軍趙石也許並不願意東邊的領兵將領們立下太多的功勞,以免動搖他的地位。

但睿智的人都不會做如此想法,他們只會覺得,也許東邊的戰事要出什么波折?

所以,之後樞密院和兵部更加繁忙了,戶部也在調動糧草,在東邊送過來的軍職任免上,也越加的仔細,朝廷中不可抑制的出現了過度緊張的情形。

很多人都是心事重重,也讓下官們開始了擔憂。

而就在這個時候,關於大將軍折匯的處置,朝廷終於有了定論。

朝廷並沒有給大將軍折匯加上太多的罪名,說了很多,其實最確實的罪名只有一個,喪師辱國而已。

關於他在平夏戰事中的種種,都被隱匿了下來,算是稍稍全了折家的顏面。

但只這一條,也已經足夠了,能稱之為喪師辱國,也就是說,他這一敗,讓大秦丟了顏面,必須得到嚴懲。

這樣的罪名,曾經扣在過吳寧大將軍的頭上,也曾加之於大將軍王佩,吳寧貶為庶民,王佩能幸免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景興皇帝需要留下這么一個人,來制約掌握京軍的大將軍趙石。

但最終,王佩比吳寧的下場還要凄慘,不但自己以謀逆之罪掉了腦袋,而且禍及九族。。。。。。

折匯定罪,並給予的處罰,和大將軍吳寧差不多,這當然是在折家不停奔走呼告的情形之下,做出的處置,若是換了大將軍吳寧,就算不至於牽連家族,自己人頭也將不保,但折匯卻可以活下來。

大將軍折匯貶為庶民,永不敘用,二十多年間,折家歿了一位大將軍,兩位大將軍被貶為庶民,後起之秀折溪亡於河洛,這些對於折家這樣的門閥來說,也是承受不起的重創。

可以說,折家徹底走向沒落的開端,就此開啟,在大秦越發昌盛的如今,折氏這樣的大族門閥,卻慢慢走向衰落,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但在這天下動盪的十幾年間,折氏並沒有抓住任何機會,它的衰落,早已種因於前,不過是現在才開始開花結果罷了。。。。。。。。。

對於折氏的處置一旦公之於眾,那么對於西北鎮軍的改編也就即將開始了。

就像趙石想的那樣,失去了最精銳的那一部分鎮軍之後,來自西北各個將門的掙扎和抗拒,便已微不足道。

數十年來,大秦軍中最堅固的一塊堡壘,就此分崩離析。

在這個過程之中,無論是折種兩家,還是西北張氏,這些在西北鎮軍當中有著深厚的影響力的世家豪門,都默不作聲。

眼瞅著朝廷欽使往來於長安和西北之間,轉眼中將西北鎮軍拆的七零八落,只剩下小貓兩三只,還頑固的守候在西北鎮軍的殘骸上,當起了押糧官兒。

當然,這其實是必然的一個結果。

隨著大秦疆域的延展,以往守衛邊塞的鎮軍士卒,已經漸漸成為擴張之路上的絆腳石,要么融入新的體系,在沙場上繼續他們的輝煌,要么就像西北鎮軍一般,等待他們的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徹底搬開。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殿前司禁軍,朝臣們隱約感到了恐懼,景興鼎革至今,殿前司禁軍一直在膨脹,現在,他們的身影,已經遍布大秦各處。

而掌握著殿前司禁軍兵權的殿前司指揮使種燧,這個時候終於感覺到了難受。

實際上,身為殿前司禁軍指揮使的他,並沒有多少調撥軍隊的權力,但身在京師之畔,名義上掌管著殿前司禁軍的殿前司指揮使衙門,開始讓許多人感到如芒在背。

當然,殿前司禁軍前途到底如何,種燧說的不算,朝臣們依舊說了不算,殿前司禁軍的變革,必定也伴隨著無數的妥協和碰撞。

但在成武六年這一年,是否保留殿前司禁軍指揮使這一職位的聲音,已經開始屢屢在朝廷之上響起。

不過,這些外間的紛紛擾擾,跟現在的晉國公趙石還都扯不上什么關系,入宮了一趟,跟皇帝陛下說了說自己對戰事的見解。

這位樞密副使大人,便拋開了軍務,跑到了長安城外,因為國武監開監的日子快要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陸續有國武監生員回轉,等待著國武監開監。

(求月票,出現了很多老書友,阿草很欣慰,尤其是看到盟主還在,阿草非常高興,阿草只能說,斷更是阿草不對,希望大家原諒。)(未完待續。。)i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