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禁軍(2 / 2)

將血 河邊草 1532 字 2020-11-21

接下來的解決之道其實很簡單,移大秦百姓而駐之,而這也必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其間也需要對西北漢民進行教化安撫,對西北諸族的策略更加直接,剿撫並用,和剿匪差不多。

至於其間眾多的細節,以及最終的效果,身為大秦上將的兩個人,都不曾有任何清晰的認知。。。。。。。

打天下易治天下難,並不全是文人的自高之詞,其中是有著道理的。

而現在種燧跟趙石商量的是,他想親自帶兵去河洛。

在這件事上,趙石勸道:「張大將軍備戰多年,一心東進,若你率殿前司禁軍前去,張大將軍定然以為你有爭功之心,百般防范之下,難免分心於戰事,一旦戰事不利,很可能要將罪責推到你的頭上。」

「再有,我若是張大將軍,會命你駐守河洛,為大軍留後,糧道在你手里不假,但責任在你這里,一旦河洛有事,立即挫動全局,功輕而責重,何以為之?」

可以說,這些年趙石南征北戰,已經培養出了很好的大局觀,說的也很明白。

這些道理種燧不懂嗎?他自然是懂的,只是立功之心太切,又是中原定鼎之戰,按捺不住功利之心罷了。。。。。。。

當然,其中也有殿前司禁軍指揮使的位置漸漸尷尬了起來,他這位大將軍坐鎮長安縣的日子還剩幾何?

既然殿前司禁軍指揮使的位置不很牢靠,那便需要早做綢繆,歸根結底,種家人的目光總是在向前看的。

即便是趙石的勸說,也不能馬上打消種燧的念頭,還需要跟旁人商量一番,才會做出決定,但殿前司禁軍開拔的日子也不算遠了,領兵之人為何,需要種燧這里加緊一些做出最終的決議。

實際上,沒能獲得妹夫的支持,種燧領兵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剛剛經過伐夏之戰的他,又領兵東征,沒有有力之人舉薦,樞密院和兵部都會做出各方面的考量,大將軍種燧無疑不會是最佳人選。

至於將來殿前司禁軍何去何從,他們兩人也含糊的說了幾句。

但無論是趙石,還是種燧,都沒有任何把握。

這樣一個日漸龐大的軍事集團,成型於景興末年,膨脹於成武初年,作為各路邊軍的有力補充和後盾,拆散的可能性不大,但分割其兵權,應該是一定的了。

但怎樣將殿前司禁軍分割開來,趙石和種燧都沒有定見,想來朝廷也在琢磨此事。。。。。。。

本來,趙石還想見見舊部楊勝,這位出身羽林左衛的殿前司指揮副使,悄無聲息間已經成為一方重將,在楊家的地位不言而喻。

不過楊勝現在已經去了慶陽,當慶陽鎮軍整編之事結束後,還要去延州轉上一圈,今年是不用想閑下來了。

趙石和太子一行沒有在長安縣多留,也沒法多留,所以只在長安縣呆了一宿,便啟程西去。。。。。。。。。。。

有三千殿前司禁軍兵士,就此加入了護衛行列之中,這個時候,護衛車隊的軍兵,就已經超過了六千人,加上閑雜人等,足足近萬人的隊伍,形成長達數里的蛇形,行走在去到秦州的官道之上。

一路穿州過府,這一日,終於來到秦州境內。

秦川南路布政使帶秦州文武官員迎於道左,一番喧擾之後,便簇擁著太子車輦,去到秦州府城之內,當晚,為太子接風洗塵。

當中,秦州趙氏人等,除了依次拜見太子之外,都簇擁到了大將軍趙石身邊。

秦州趙氏,秦州第一豪族,這不但得益於外戚的身份,還因為族內出了一位顯赫無比的大將軍趙石。

雖說大家都明白,晉國公趙石跟秦州趙氏沒有任何的血脈關系,但從景興年間,鞏義趙氏便成了秦州趙氏的旁支,秦州趙氏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將軍趙石的天然盟友。

這次與歸義王結親,還是晉國公趙石親手操持,如今又作為賜婚副使,來到秦州地界,秦州趙氏就算不伺候好了太子殿下,也要讓大將軍滿意而來,盡興離去才成。

秦州趙氏之所以如此興旺,其實還要得益於另外兩位重要人物的長壽,一位當年便是當今太皇太後娘娘,一位則是如今秦州趙氏的當家之人,趙老爺子。

這兩位都還健在,便能保證秦州趙氏的福祚綿長,子弟就算沒多大出息,也能混個富貴平安一生。

所以說,趙石來到秦州,實際上便等於回家了,都說富貴好還鄉,所以來到秦州,趙石只會受到最熱情的款待,而不會有任何風刀雪劍等著他。

當然,無論太子殿下,還是趙石,都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未完待續。。)i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