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紛擾(2 / 2)

將血 河邊草 1525 字 2020-11-21

從長安出發的信使,頻繁的出沒於路途之上,由此,朝堂上的消息也開始蔓延開來,也許不用太長的時間,整個大秦便將陷入這場突然爆發的內訌之中了,到了那個時候,別有用心的人們,也將參與進來,也就沒有人能再控制所謂的局面了。

武臣們脾氣越來越是暴躁,大將軍種燧在早朝上怒斥中書重臣誇誇其談,不知所謂,雖然遭到了皇帝陛下的斥責,並罰俸半年,也讓中書的老臣們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清晰的感覺到長安之變的陰霾,正在靠近之中。

而接下來,除了極力關注外間軍旅調動之事外,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終於正式上書,請罷李承乾樞密使之職。

這位三朝老臣的赤膊上陣,讓情勢更是凶險了起來,顯然,中書這里,已然破釜沉舟,打算借徹底搬倒樞密使李承乾,打掉武臣們越發驕橫的勢頭,讓朝堂政局恢復「正常」。。。。。。。。。

而樞密使李承乾一旦倒下,可能隨之限制軍中將領兵權之事,便會擺在皇帝陛下的龍案之上,而這也是軍中將領們絕對不願看來,更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這樣的激烈舉動,出自這位三朝老臣之手,也表明局勢至此,沒有什么轉圜的余地了。

皇帝陛下隨即召樞密使李承乾,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兩人深夜入宮,談了些什么,沒有人清楚,但兩位位極人臣的文武之首同時出宮,一言不發便分道揚鑣的場景,還是告訴人們,這最後的妥協機會,可能也就此失去了。

於是,或自保,或進取的准備,都開始緊鑼密鼓的上演,而更多人的目光,都開始轉向另外一位可以影響朝政的人物身上。

不用說了,如今大秦朝堂之上,還能跟兩位輔相,樞相相提並論,並能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人,便是晉國公趙柱國了。

實際上,直到這個時候,趙石也在猶豫,是不是該開口說話,而這樣的情形,在趙石身上,並不多見。

猶豫也就意味著沒有決斷,更意味著可能失去先機等等,趙石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一直以來,朝堂上的諸般爭端,對他而言,都可以說是興趣寥寥,這些年來,他也從來不曾過深的參與到朝堂政爭當中去。

而參與最深的一次,其實就是幾年前的長安之變了,那也不過是被逼無奈而已。

尤其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一些小事已然無關緊要,所以,自從他回京以來,過的可謂是十分悠閑自如,甚至在一定程度能,能隨意的決定自己的行止。

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朝堂局勢竟然會在短時間內演變到如此地步。

而當他意識到,不能任由局勢這般下去的時候,再想說話,卻。。。。。。。好像只能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了。

文武之間,太過激烈的對抗,在他看來,是得不償失之舉,誰也不會在其中得到什么好處,就像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親自上書彈劾樞密使李承乾一般,即便勝了,長安李氏也將永無寧日。

因為這一次,他們觸動了皇權,和長安之變中,趙石自己扮演的角色有著本質的區別,一個根深蒂固的家族,呼風喚雨,展現權威的同時,很可能引來的是皇帝陛下深深的忌憚。。。。。。。。

而在這個時候,趙石也算真正看清了這些門閥大族的面目,歸根結底,什么江山社稷,什么黎民百姓,什么國家大局,都不能跟他們自身的利益相比,不然的話,以這位老臣的睿智,必定不會行此不智之舉。

趙石不相信,以這位老臣的眼光,看不清當前的局面,只要各退上一步,與他趙石同心協力,這些紛紛擾擾,也就隨時能夠平息下來了。

而這老頭兒連個想商量商量的意思都沒有,甚至連個口信都沒送過來,便拿了主意,根本沒有了任何妥協的意思。

這讓本打算拜訪一下李圃,將事情控制下來的趙石一下便冷靜了下來,他心里只剩下了冷笑,將整個長安李氏擺在賭桌上,難道就會讓天平傾斜?

長安王氏才倒下多久?就忘了鮮血帶來的教訓,這些豪族啊。。。。。。。總是這么傲慢,也許。。。。。。。。應該拋掉李承乾,先看看局面再說?

來日方長,難道還能將皇帝從龍椅上趕下來?若真有那般膽魄,他趙石二話不說,立馬帶著妻兒遠走高飛,看看你長安李氏能走到哪一步。。。。。。。。。。。。。。。

(斷更兩天,沒辦法,就要回家了,請同事領導朋友們聚一聚,接連三天,晚上都喝的吐血,九號的飛機,回到家也閑不住,所以啊,只能等年後更新才能穩定了,再次請大家見諒,這次不會長時間斷更,請大家放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