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章聖心(2 / 2)

將血 河邊草 1526 字 2020-11-21

但成武皇帝卻是不同,撲面而來的進取**,讓皇帝陛下很是贊賞。。。。。。

禁軍整編,已經刻不容緩,之所以懸而未決。。。。。。。原因其實很簡單,不過是中書的老臣們,終於忍不住,想要爭取禁軍整編的主導之權罷了。

在這一點上,皇帝陛下看的比誰都清楚。

從樞密使汪道存去位,到大軍滅夏還朝,樞密院人事一新,再到大將軍折匯獲罪,順勢裁撤西北鎮軍,朝中很多人一直在不停的試探。

從上書建言留大將軍趙石鎮守西北,再到想要插手西北鎮軍改編之事,還有如今接二連三的朝爭,歸根到底,都是在圍繞著將要到來的軍中鼎革在進行罷了。

大秦的將來,到底是在文人的筆下,還是在將軍們的刀鋒之上呢?

這個選擇,讓皇帝陛下也是猶疑不已,這是每一朝每一代君王都要面臨的艱難選擇。

皇帝陛下也一直在問自己,難道真如文臣們所言,武將權重,最終必有亂政禍國之事發生?

那文人們遍布六部中書,只聖人教誨,就能讓他們野心消弭?

在這樣幾乎無可對人言的心緒之中,皇帝陛下已經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

最終皇帝陛下的心里,卻是得到這樣一個答案,武將們領兵久了,自然會野心膨脹,難以抑制,手握兵權的他們,為禍之烈,確實非是文臣可比。

但話又說回來了,歷代也早有證明,文臣治世久了,想要更進一步的**,也不會比武將們差到哪里去,而他們頭一件要做的事情,其實卻是去尋找武將們的幫助,而貪瀆之事,也是文臣們的拿手好戲。

可以說,歷代之衰亡,皆始於文臣,多數結於武將。

這般看來。。。。。。。還是趙柱國看的灑脫,自己功成名就也就沒白走世上一遭,老子死後,哪管得了兒孫如何?

爭氣的,自然會使家門興旺,不爭氣的,留下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會敗個干凈。

有了這樣一個結論,也就可想而知,如今成武皇帝陛下的想法了。。。。。。。。。

略略看完,坐在那里沉吟良久,才吩咐道:「傳旨,加種從端三等侯,晉大將軍種燧之母,三品榮華夫人。。。。。。」

「傳旨到中書,利州轉運使李渾,深有才干,甚得朕意,如今戶部左侍郎之位暫缺,若中書無其他人選,可由李渾添任。」

一聲令下,湖畔的近侍們立即忙碌了起來,片刻之後,桌案已經齊備,沈鶴筆走龍蛇,頃刻間,兩道耐人尋味的聖旨已經草就,蓋上印信,被太監急急的捧著走了。

一邊從新審閱著手中的奏折,一邊耐心的等了半晌,之後皇帝陛下才露出些笑容,道:「傳旨,吏部尚書鄭大人勞苦功高,加雙魚袋,遺賢館大學生,太子少師,老參三株。。。。。。順便傳朕口諭,告訴鄭大人,河東按察使鄭鐸做的很好,朕不日將宣其回京述職,還望鄭大人好好教誨這個孫兒。。。。。。。。」

皇帝陛下不緊不慢的聲音在湖畔回盪,太監們自然只有躬身領命的份兒,但此時,沈鶴腦門上已經浮起了一層薄汗,侍立一旁的李士芳,雙手攏在袖子里面,卻是緊緊握成了拳頭,身子已經有些微微的顫抖。

都是加恩,但里面的意味,兩位身在朝堂的近臣又怎么會不明白?

心里差不多都是一個念頭,皇帝陛下心意已定,這些老臣們怕是要糟糕了。

皇帝陛下的手段還是那樣婉轉,當然,這是每一位英明帝王必定會具備的素質,不過再是婉轉,對於幾位老臣而言,結果都是一樣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親眼見證了這個過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景興年間的老臣,終於要退出這個精彩而又凶險的朝堂了。

只是不知道種大將軍到底在奏折里說了些什么,竟然使得皇帝陛下當即下了這樣的決心。。。。。。。。。。

而皇帝陛下還沒有說完,「傳旨到中書,把大理寺少卿張世傑加入出巡名錄。。。。。。。」

「傳旨,速召晉國公趙石入宮見駕。。。。。。李愛卿。。。。。。。。」

「臣在。」

「傳旨給殿衛,宮門御衛,屯衛,各自駐守,無朕旨意,擅離職守者,按謀逆論處,傳旨羽林衛,要李將軍親自坐鎮,換防京師四門。」(未完待續。。)i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