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進言(2 / 2)

將血 河邊草 1539 字 2020-11-21

不過不管如何,這一次事故之後,晉國公府在朝堂之上的勢力,猛然間便膨脹了起來,趙石此時已經漸漸來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上。

只要趙石願意,即便他身在長安城外的國武監,朝堂上下的風吹草動,也瞞不過他的耳目。

像是參知政事周枋在乾元殿中的進言,很快便傳入了他的耳朵。

大致意思的意思就是,朝野內外的官員們,在任的時間長了,難免任用私人,把持權柄,於國於民,皆是不利。

當然,周枋原話不會這么簡單,說的也更要周全隱晦的多,但總的來說,逃不脫這個范疇。

趙石略微琢磨了一下,這里面影射的哪些人,不言而喻。。。。。。

周枋其人,算是再次刷新了趙石對文臣所謂風骨之說的認識,周枋周定庵,正經的李氏門下,如今人剛走,茶還沒涼呢,就已經開始落井下石了嗎?

毫無疑問,此人在窺視著同門下平章事的位置,而此次進言,是在為皇帝陛下之前所作所為,找尋法理上的依據。

果然,在皇帝陛下「龍顏大悅」之後,趁機建議,再次修訂秦律,將朝堂上下,官員在任期限明明確確的給定下來。

不過不管其人操守如何,道德層面上又有著怎樣的不堪之處,其人所言之事,卻可以說是景興鼎革未能完成的一樁大事。

而這么看來,其人氣魄可也不小,他的這些建言,觸動的是官員們的整體利益,李圃在位時,也不敢輕言此事,現在,卻是在他嘴里,明確的提了出來。

實際上,秦律對官員任職期限,以及年歲上,都也有著一些限制,但總的來說,卻無人真的會在此事上較真。

地方上要嚴一些,吏部對地方官吏的政績,不時都會做出考評,以為官員到了任期之後,任免的根據所在。

但地方官吏升遷還是留任,吏部卻有著非常大的自由,理由總是不難找,官員到京述職期間,會和吏部做出溝通,只要沒有聖旨或是中書的文書,中下級官吏任免之事,吏部大可自作主張,之後也只在吏部留檔即可。

這實際上就是吏部威權所在,平日里不會容許任何人輕易插手。

當然,這還只是地方上的情形,可以說朝廷為控制地方行政機構,執行起來,會嚴格許多。

而到了京師,秦律里那些規定,卻只能說是一紙空文了。

舉個例子,比如說如今的禮部尚書李師雄,若沒有旁人扶持,這位李大人怕是在禮部當一輩子的守庫官都有可能,當然,前提是沒誰跟他爭搶。

六部里面,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做了幾十年文案的家伙可不在少數。

這還只是京官中的下層官吏,到了一定的位置上,比如說六部主副官員,參知政事,各房司主官,京軍各部將領等等等等,年頭上的限制更是如同虛設。

李承乾,方謙兩人做了十幾二十年的尚書,楊感,李圃兩人任同門下平章事的年頭更長,鄭老大人更是如此,從正德年間,就是吏部尚書,把持吏部近三十多年了,人都七老八十了,還不肯離去。

而參知政事們從景興年間走到今日,年頭最少的,怕也有十個年頭了。

至於軍中,這種情形其實只有更嚴重,不會比文官輕上半點,只是比文官好上一些的是,流動性更大一些,這還是因為文官對武將忌憚有加才會如此。

這里面的弊端大家看不清楚嗎?不是的,只是沒人願意在這個事情上面較真罷了,即便是一國之君,在此事上。。。。。。。除非忍無可忍或是大權獨攬,才會拿這個來做文章,逼著臣下以年老為由,上請辭奏折。

除此之外,因病辭官才是官員們最常見的歸宿。

而周枋,正是要在此事上做文章,對朝廷而言,是好事無疑,而趙石聽了這個消息,咂摸了一下,卻是心想,他娘的,這廝還真是下了血本了。。。。。。。。。。。。

(第二更,還有時間,看能不能碼出第三章來,今天星期日,阿草時間充裕,但寫的很艱澀,很慢很慢,只能一點點的往外擠,真的不舒服,不過朝爭終於快寫完了,之後應該能順利一些了吧?)(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