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來歷(2 / 2)

將血 河邊草 1539 字 2020-11-21

那一年河間崔氏去了很多人,各支後起之秀皆在其列,因為河間崔氏已經在河間站穩了腳跟,所以,祖宗祠堂也到了該遷轉的時候了。

當年河中崔氏棲棲遑遑,隨著秦人大軍去到秦地安身,如今風風光光的回來,許多當年老人都哭的昏天黑地。

即便是崔晉,也感到一陣陣的後怕,因為當年他可還在襁褓之中,風霜雨雪,隨軍千里,一個不小心,可就見不到如今的景象了。

不過,這並非他記憶最深刻的事情,因為成武二年,大軍北向,克太原,陷大同,大將軍趙柱國輕車簡從來到軍前,半載之間,率兵攻取了金人半壁江山。

那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戰爭,崔晉和幾個族中兄弟親眼見到了大同雄城在熊熊戰火當中陷落,慘烈而又驚心動魄的戰爭頭一次**裸的展現在他們面前,對他們的沖擊可想而知。

至今,大同城中那場遮天蔽日的大火,依舊不時浮現在他的眼前。

如雲的軍陣,震天動地的廝殺聲,血流成河的戰場,崔晉在斑駁的大同城牆之下,頭一次感覺到了讀書人的無力,以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句話的虛偽。

所以,別的兄弟們都回去了河間,只有他在家仆的護衛之下,在大同呆了很長時間,在成武四年才重新回到秦地,准備參加科考。

於是,他見到了很多內外商旅,在雲中草原,他更見到了盛大的草原會盟。

可以說,他自信,在東宮眾人之中,他對北地大同以及雲中雲外草原的見識,是其他人比不得的。

而他精心准備的建言,確實也得到了太子殿下的看重,被干脆的傳之於眾。

在他的計劃當中,這只是個開頭兒,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到了大同那里,故地重游,四方打探之後,才是最好的機會。

所以,這次行程對於崔晉而言,可謂是天賜良機,是他在東宮脫穎而出的最佳時機。

不過,他沾沾自喜了沒多久,就有相熟的同僚隱晦的暗示他,晉國公看了他的奏啟之後,好像十分不滿。

雄才大略的晉國公。。。。。。。沒錯,崔晉就是用這個每每只會來形容帝王的詞兒來形容晉國公的,而且覺得很是理所當然。

那些豐功偉績在崔晉心間一晃而過,隨即浮現在他眼前的則是大同城中那沖天的大火。

在那火頭兒晃動之中,他卻好像被迎頭淋了一盆涼水,冷颼颼的,像是來到了寒冬臘月,也再顧不上同僚是好意還是歹心了,在片刻的暈眩之後,只是琢磨著該怎么自處了。。。。。。。。。。。。

隨後,太子殿下傳召,他第二次進入了那令人羨慕的車輦,只是這一次心境則完全不同。

太子殿下的沉默,也給了他太多的猜想和壓力。

「晉國公。。。。。。。隨後便到,少說多聽,不要失禮。」

太子殿下的聲音好像自天邊傳來,讓有些恍惚的崔晉猛的驚醒了過來,心里卻是稍稍松了一口氣,太子殿下的提醒,表明並不會讓他來完全面對晉國公的質詢。

但寬容卻不等於袒護,這是太子殿下表明了的姿態。

崔晉很快就明白了這一點,盡量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恭聲道:「多謝殿下。」

一切盡在不言中,太子殿下點了點頭,臉上終於帶出了些笑意,因為靈醒的人確實讓人省心不少。

至於晉國公那里,太子李珀並不擔心。。。。。。借著這個由頭,正好跟晉國公好好談一次,要知道,為了顯示一碗水端平,不得罪後面那些老臣,從出了長安之後,除了時不時的噓寒問暖,他還沒有召見過誰。

不過在出潼關北上之前,必定要跟晉國公商談一次,因為大同那里,不但是晉國公本人的封地,而且,晉國公對那里更加熟悉,態度也最為重要。

至於那些老臣,絮絮叨叨的話語,在宮中的時候聽的已經夠多了,他們的千言萬語,也許在到了大同之後,根本比不上晉國公一句話來的好用。

「也不必太過拘謹,晉國公乃明理之人,就事論事便好。」

他這里可是越來越有章法了,還不忘安慰一下身邊近臣的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