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九十章河洛(2 / 2)

將血 河邊草 1625 字 2020-11-21

到了成武六年的時候,因河洛變亂,波及到了潼關,前任潼關指揮使因大軍糧草事,受了牽連,加上歲數也到了,於是就勢上了辭呈,回鄉養老去了,再加上大將軍折匯定罪,潼關這里的折匯舊部也受了波及。

如此一來,潼關兵馬指揮使的職位,也突然落到了他的頭上。

蹉跎至今,這位其實也沒了多少其他念想,只盼著別再出了什么差錯,連個養老的地方都沒有罷了。

至於當年種種,後悔也沒多大用處,晉國公是什么樣的人,他比旁人清楚的多,再說了,當年離開長安的時候,人家把話也說的很清楚了,再者說了,隨著晉國公漸漸得勢,他在潼關的日子也好過了許多。

即便是他這個潼關兵馬指揮使的職位,其實多少也是仗了晉國公的威風才落在了他的頭上,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晉國公駕臨潼關,他這里能做的,就是把晉國公伺候好了,任他心情再是忐忑,也沒有別的選擇。

迎接趙石一行的,除了譚行林之外,還有大將軍張培賢以及河洛布政使韓聰派來的人,張培賢派來的是段從文。韓聰派來的則是自己的次子。都是久經宦海之人。在禮數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來。

任譚行林有再多的主意,現在也湊不到趙石身邊了。

而趙石也沒打算在潼關多呆,後面太子一行很快就要到達潼關了,亂紛紛的,沒什么好呆的。

在潼關這里象征性的帶了一百軍兵,徑自出了潼關,進入了河洛地界。

不過在離開潼關之前,趙石還是給譚行林留下了一句話。安於本位,將來可待。

譚行林大喜過望自不待言,趙石留下這句話,意味深長,但譚行林在潼關憋屈的太久了,忍著心中的狂喜,接待了太子車駕,多日之後,又將太子一行送過了黃河,之後立馬著急自己的心腹和幕僚們商議。

大將軍的意思其實很好猜。晉國公要向河洛伸手了。

潼關作為河洛大軍糧草必經之處,只要有晉國公作為依仗。那么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把握住河洛大軍糧草命脈,是早晚的事情。

當中原之戰再次開始,也許國公在不動聲色之間,就能讓河洛將領低頭俯首,聽令行事了。

大軍糧草總管,這樣的職位對於如今的譚行林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重新得到大將軍的信重。

要問趙石是這個意思嗎?這世間的聰明人確實很多,趙石心里想的很簡單,也非是臨時起意,大將軍張培賢在河洛經營太久了,在保證張培賢兵權的同時,加以掣肘,才能讓河洛上下清醒過來,他們還是大秦的軍伍。

這不但是趙石自己的意思,其實也是朝廷的意思,趙石自己沒多少選擇,那么張培賢更沒有選擇的余地。

他來河洛確實是當惡人的,從始至終都是這么個章程。

要怪也只能怪張大將軍自己運氣不好。

不過這中間的分寸,卻需要趙石自己來拿捏,譚行林這里,不過是布下的棋子,一旦戰事開始,秦軍主力,卻不會有任何變化,不然的話,對趙石而言,將沒有任何好處。

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蜀中趙方,河洛張培賢,或者是其繼任者,都將是趙石加力扶持的對象,其實這就是政治,這兩位大將軍軍功越盛,趙石也越安穩。

趙石一行不快不慢,趙石也沒在哪里過多的停留,沿途走馬觀花,間或見一下地方官吏,也沒什么太多的話留下。

這其實讓河洛上下都松了一口氣,如果能一直這么下去,將晉國公送出河洛地面,那就太完美了。

即便是身為趙石舊部的段從文,心底都是如此想法,可見,張培賢在河洛經營的如何用心了。

這就是大將軍張培賢的地盤,趙石到了這兒,感受到的,完全是陌生的氣息,無論是軍中將領,還是地方官吏,都是恭敬有加,但明顯也都透出疏離。

感覺很清晰,連達達兒真和琴其海,都覺察到了空氣中如臨大敵般的味道。

趙石自己也在心里自嘲,這哪里是來到了大秦治下的河洛,簡直就是到了敵國。

不過一如趙石所料,河洛地方蕭條的厲害,即便給了張大將軍以及韓聰半載的時間,但河洛地界上,到處都還是戰爭留下的痕跡。

去年的戰事,河洛遭受了重創,也只是走走停停,不用西瞧,就能很清晰的感覺到這一點。。。。。。。。。。

(大推薦,卻沒能爆發,很遺憾啊,但沒辦法,河洛的情節正是構思中,很難流暢的寫出來,每一章都有改動,所以慢了些,所以,只能請大家見諒了,阿草可是連全勤都丟了呢。。。。。。。。)(小說《將血》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i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