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老僧(2 / 2)

將血 河邊草 2024 字 2020-11-21

而琴其海腹中的胎兒,算是幫這些光頭們一個大忙,連帶著讓趙石看著老和尚也順眼了許多。。。。。。。。

在園子里呆了幾天。趙石就明白。老和尚和吐蕃的那些和尚不太一樣。

和尚很健談。而且,不論高低貴賤,和誰都能說上幾句。

要說吐蕃那邊,應該是中原佛教的源頭,最虔誠的佛教信徒都在那邊呆著。

事實其實也是如此,吐蕃佛徒雖說已經腐化墮落了很久,但他們對佛祖的信奉卻多數不會動搖,非常堅定的信仰。

當然。這與吐蕃地界的艱苦以及風俗習慣都分不開。。。。。。。

而趙石接觸的漢家和尚其實不多,頭一個恐怕就是傳授他般若勁兒的了然和尚了,這位大和尚不用說,除了女色之外,可謂是百無禁忌,是正經的花和尚,連那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的俗諺套在其人身上都算是誇獎他了。

之後在長安也見過幾位,香侯府的女人信佛崇道的不少,而石頭娘也愛和菩薩什么的嘮叨幾句。和香侯府中的幾個老人來往的時候,受到的影響可也不小。

所以。晉國公府後院也有佛堂,若非趙石不喜,晉國公府很可能還會供奉幾位「高僧」。

趙石見到的那幾位,不是到晉國公府傳法,而是被石頭娘請到府上祈福的。

這個事兒趙石也沒法管,只要在老娘面前一提,石頭娘那口氣就不對,趙石後來也就明白了,老娘是怕他在外面殺戮太過,怕折了子孫壽數什么的。

而李金花,種七娘這樣的女中豪傑,對此事也十分贊同。

她們娘家那邊的後院里,都有佛堂,誰說將門就百無禁忌了,說到神鬼之說,他們這些將門子弟,其實尤其忌諱三分。

這么一來,趙石也沒了脾氣。

光頭們能生存至今,屢經劫難而不倒,到底是有著原因的。。。。。。

不過秦地的和尚,混的並不算太如意,這和他們的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秦地這些年越來越安穩,信佛的人不少,但想遁入空門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秦地的和尚們,也流於粗鄙,滿嘴的胡柴,神神鬼鬼,騙人的居多,「得道高僧」真沒幾個。

而在大同那邊,趙石接觸的主要是道士,那邊兒的寺院,在金人治下,多數都成了藏污納垢之所。

到了河洛,見的光頭不少,確實不太一樣。

少林寺那些和尚在河洛戰亂中的所作所為,很有點佛家慈悲為懷的意思。

而到了壽安這里,見到這位老和尚,印象又不一樣。

老和尚溫文爾雅,不但身懷醫術,而且,世情通透,待人接物不畏不亢,在趙石眼中,這才有了那么點高僧的風范。

和吐蕃僧侶截然不同,換句話說,更接近漢人的審美標准,其他地方的漢人和尚,和這位一比,也差不多都能去做個火工頭陀了。

實際上,趙石心里也明白,這位老和尚怕是讀書人出身,說不定還做過官,和尚身上表現出來的一些東西,正是儒家讀書人所推崇的。

這么一想的話,南邊這樣的和尚應該有很多。

實際上也是如此,長江兩岸,所謂文僧,詩僧的可著實不少。

尤其是當年地近吐蕃的蜀中,佛道兩家在那里都有著源遠流長的寺廟觀門。

只是當年一場戰火下來,佛道兩家都受了重創,有的地方被亂匪所占,有的則為秦軍所破,一場變亂下來,佛道興盛的景象,是一去不復返了。

趙石到不會想那么多,也無心園林山水,更沒打算在這里多呆,他想著休息上兩日,便再次啟程。

不過他的行程,卻要變一下路線了。

本來,他打算轉上一圈,便在北邊黃河岸邊尋一處地方停下來,等到六七月間,若是無事,便啟程回京。

不過琴其海有孕在身,那么就不能再走那么遠了。

一路向西,然後北轉,在地近潼關找個安穩些的地方呆著,至於什么時候啟程回京,他已經打算現在就寫一封奏折送回去,請一道聖旨下來,這樣一來,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回去了。。。。。。。。。

聖旨下不來,開玩笑,那他就要看看,什么事能比他趙石的孩兒更重要了。。。。。。。

至於說先送琴其海回去,或者在河洛待產,都不在他考量之中。

現在,他就一邊喝著酒,一邊打量著坐在自己面前的老和尚,心里在琢摸著,對方這把老骨頭禁不禁得起路途上的折騰。

有這人在身邊,雖說看著那顆鋥亮的光頭到底有點不舒坦,但這和尚醫術還算不錯,說話也有分寸,帶上也就帶上了。

老和尚其實已經被他瞅的有點發毛,也在後悔,呆著沒事往這位眼前湊什么?

前日他便暗自觀瞧過這位的面相,額有橫紋,眉帶煞氣,雙耳如刀,唇形如劍,印堂處隱隱帶著暗紅。

平常人有一樣,就主此人身懷戾氣,恐有刀兵之禍。

但這位。。。。。。。集大成於一身,在他看來,凶煞之氣都快從頂門冒出來了,這樣煞星,說實話,他絕對不願在其身邊呆上哪怕片刻,離的越遠越好。。。。。。。。。。。

可惜,他還就不能離開此園半步,而且,這兩日還要時時過來瞧瞧,他也只能在心里嘆息一聲,暗道自己修行不夠,塵心未泯,不然的話,又怎么會上趕著來人家這里見上一面?

這下可好,染了煞氣不說,還和此人結下因果,也不知過後要念多少經文,才能消去此業了。

這些鬼神之說到底有何依據先不去說,光就趙石本身而言,他這相術到也算精准。

不過今天算是和尚倒霉,這位偶爾聽到琴音流轉,雖說斷斷續續,但深諳此道的他,卻一聽之下,就入了迷。。。。。。。。。

直到琴音斷絕,他才在心中肯定,操琴之人,定是此中國手。

雖說修了多年的佛,但說起來,佛徒也有愛好,整日里痴迷於經文的那是少之又少。

像老和尚,出口成章不是難事,琴棋書畫也都難不住他,尤其是琴之一道,更是舍棄不了。

如非壽安這里,位置有點尷尬,說不定,就能出上一位琴僧才對。

他對這里極為熟悉,尋思了半天,心癢難耐之下,還是尋到了這邊兒,也就是晉國公一行人暫居之處。

正好碰到趙石在這里飲酒消磨時光,於是,老和尚也就只能暗嘆出門前沒拜過佛祖了。。。。。。。。。

(再求點月票唄,沖進前二百,阿草依舊努力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