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夠嗎(1 / 2)

將血 河邊草 1989 字 2020-11-2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將血最新章節!

成武七年七月,朝廷旨意來到風陵鎮,宣晉國公趙石回京。

旨意來的有點晚,但可以理解,因為六月間,朝廷新的一輪人事任免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大秦中書,陸陸續續有四位參知政事上了辭呈,加上之前吏部尚書,戶部尚書之職的變動,中書在這幾個月間,差不多換了一半兒。

再有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去位,大秦最高行政機構的變動,簡直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而到了成武七年六月,朝廷的這一次人事任免也來到了**,三位地方布政使進京述職,都順勢進了中書,補齊中書缺職。

還有兩位地方大員上了辭呈,但鑒於這次風波已經鬧的沸沸揚揚,也已經到了正在動搖大秦中書地位的地步。

大秦成武皇帝終於不情不願的松了下口,接納了新任同門下平章事周仿的進言,沒有找准這兩位地方大員的請辭。

隨後,關於朝廷官員任職期限的事情,也有了新的諭令。

新的諭令照發天下,讓地方上很是松了一口氣,因為新律推遲了兩年。

換句話說,給了那些超過任職年限的官員緩口氣的機會,同樣也算是朝廷的一次退讓,充滿了政治妥協的味道。

兩年,足夠有太多的變故發生,兩年,也足夠一些人到達他們的任期,這么一來,不光是地方官員緩了一口氣。

便是朝廷上的許多人,也放松了心情。

由此。從大秦成武六年開始的動盪。終於開始趨於緩和。

當然。這次文武相爭,文官集團損失慘重,武官集團同樣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於是,成武七年六月末,樞密使李承乾滿心苦澀的送上了辭呈。

到底受到怎樣的壓力,才會讓這位痴迷於宦途的老臣自請去職,也就不需要贅述了……

朝廷上的爭斗,許多時候就是這樣。幾乎看不到真正的勝利者,身處局外之人,就是個霧里看花,總是隱隱約約,隔著一層什么。

誰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誰又在幕後翻雲覆雨,許多時候,最終都成為了外人無從知曉的朝廷隱秘。

這就是政治,波詭雲譎,變幻莫測。

李承乾這次請辭。要比他的上一任體面的多。

宮內拒絕了一次,李承乾堅辭不受。於是,成武皇帝陛下大筆一揮,照准,發中書議定老臣恩遇。

最後賞賜尤為豐厚,並晉李承乾為成寧侯,因其家鄉在西北,又賜下榆林一塊不小的地方為封地。

這就有點不同尋常了,因為大秦爵位一般都分為三等,李承乾身在伯位,雖然是一等伯,但一般來說,按照朝廷的規矩,應該晉三等侯,是從原有爵位晉上一級,這也是為老臣身後之榮留出余地。

當然,李承乾的爵位之所以如此之低,也是他晉升樞密使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

這個不去說它,只說現在,由一等伯,晉二等侯,享受的卻是一等侯的待遇,死後必定封公。

遍數朝廷上下,有這份尊榮的,屈指可數。

即便是外間那幾位功勛卓著的大將,想要死後封公,現在看來也不太容易,還要看他們之後的功勛而論。

至於文官這邊兒,也就是退下來的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一人了,連前兵部尚書鄭老大人也不太可能在死後有這樣的恩典。

這么一來,有些人也就覺得,李承乾這一退,退的太值了。

聰明的,也以為這是皇帝陛下對李承乾自動請辭的恩賞,明顯是朝著平息文官們的怨氣去的。

但消息傳到趙石這里,趙石可不這么想。

他可是知道,像李承乾這樣的景王府舊人,又在長安之變中沒起好作用的家伙,根本不會得到成武皇帝陛下的喜歡。

像前禮部尚書方謙,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後,就被折騰的欲仙欲死。

李承乾憑什么在請辭之後,得到這樣的恩遇?

只為一個自動求去?

趙石想了想,總覺得不太可能,政治上的交換,在朝堂上太過常見了,但李承乾有什么樣的底氣,跟皇帝陛下來上一次這樣的交換?

到了如今,只要他和種燧兩人開口,李承乾這個樞密使的位置,隨時都可能換人,可以說,李承乾在晉升樞密使的那一刻起,就成了沒牙的老虎。

反而,若是他還呆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到是會有些難辦……

這事兒透著點不同尋常,但在趙石看來,對於他自己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像樞密使這樣的職位一旦有了變動,若他在京師,不可能不征求他的意思,這么一來,他這里就會有點難辦。

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說什么都有點不太合適,不像外間的將領任免,他可以有所進言,只要把握好分寸,沒人會說什么,畢竟,他是樞密副使。

但樞密使……那味道可不一樣,不管怎么說,那都是武官之首……

這中間的區別,看似不大,卻有若雲泥,只要稍微有著些政治嗅覺的人,便不會將兩件事等同來看。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李承乾任職樞密使,他是出了力的。

一語定之,一語罷之……那是皇帝陛下的權威……一旦越過這個底線,或者給人以朝廷樞密使之職,晉國公竟可任意任免的話柄,麻煩也就會隨之而來。

現在好了,他身在外間,算是隔岸觀火,少去了許多的糾結。

其實,他也不用想那么多。之後他人還沒到長安。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前因後果。

李承乾的侄兒出事兒了。當街殺人,最少最少,都是個流配千里的罪過。

有人會說,一個樞密使,連侄兒殺人這點小事都擺弄不了?讓人頂罪也就完了唄。

那純屬胡扯,大秦的地方官吏,最喜歡這樣的案子,而且還在這樣一個時節。只要揪住了,就別想讓人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