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突兀(2 / 2)

將血 河邊草 2032 字 2020-11-21

「禮部,理藩院,皆有不足也,不如仿照古例,以理藩院為基,重啟鴻臚寺,專理此事。」

這么一說,前因後果也就明晰了許多。

想想也是,至今大秦還沒有正式出使異邦的先例,像往草原傳旨,或是晉國公去吐蕃等等,其實都不能算是出使。

因為出使異國,必帶國書,節杖,使旗等物,沒有這些,平常兩國往來,也就算不得出使異邦了。

而且,正像成武皇帝所言,無論是禮部,還是理藩院,對於出使之事,多有准備不足之虞。

而大秦最近一次正式出使,其實還要追朔到景興年間,與後周議和,設立邊市的時候。

也就是說,大秦並非沒有向外國派出使節的經驗,只不過經驗殊少而已。

正因如此,大秦後來設立理藩院,也只不過是接待外國使臣,派出使者的時候,也多數是經中書議決,再由禮部准備,是從上到下的一個程序。

其實這樣一來,便有些不妥,之前還成,因為涉於外事者不多,但現在便顯出了不足之處。

外國使節紛紛來朝,大秦必然也會接二連三的派出使者回訪,或者主動派出使節進行交往。

如此這般,若還按舊制,卻是增加了中書的負擔,和朝廷規制也有相違之處。

因為朝廷處事,因為由下而達,由上而決,若一應事宜,皆由中書處置,中書那幾個人哪里忙的過來?

皇帝陛下之意,合情合理。

周仿遂道:「陛下明見,是臣等疏忽了。。。。。。」

沒等他說完,皇帝陛下微微一笑,道:「非你等之錯,如今國事漸趨繁重,看來啊,這中書之制,也得改改了,愛卿乃中書群臣之首,朕所倚重之人,回去之後好好想想,怎么改,才能讓我大秦政令通達於四方。」

得,這一棒子突如其來,周仿立馬懵了一下。

皇帝陛下狀似隨意的道了這么一句,立馬轉開,「鴻臚寺之事,要緊著來辦,出使回鶻之事,就交給鴻臚寺,爭取在十月之前成行,至於出使人選,朕已有屬意之人,不需中書再議了。」

這一下挨的不輕,周仿略有恍惚,旁邊的兩位也有些不安。

今日乾元殿議事,總讓人感覺有些怪異,整個都好像在皇帝陛下控制當中,但他們就是不知道,皇帝陛下心意若何,又指向於哪里。

其實,完全是一種失控的感覺。

幾位武臣瞅著,難免心里都有點幸災樂禍。

不過,他們也沒高興多久,轉過頭來,皇帝陛下便正容道:「既要用兵,樞密使之職不可久缺。。。。。。。。」

聽到這個,趙石揚了揚眉頭,這就要定下來了?好像有點不合適啊,總感覺太過輕率了些。

他眼角瞄著皇帝陛下,心想,不會又讓老子來提議吧?若這么不厚道,咱可也不客氣了。

張承幾個,卻都不由自主的正了正身子,目光凝聚,氣氛立馬緊張了起來。

這回卻是輪到對面的文臣來看熱鬧了,當然,中書其實一直有左右樞密使之職的權力,只是到了如今,這種權力正在急劇消退而已。

「擬旨。」

「張承忠君體國,深有謀略,今晉樞密使,賞金魚袋。。。。。。。。。」

當殿擬旨,一言而決,沒給其他人任何反駁的機會。

沈鶴下筆如飛,文不加點,很快便擬就聖旨,然後。。。。。。他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這旨意下到哪里?

是送到張承府上呢,還是下到樞密院?或者傳給中書?

不是他沒見識,而是這事確實有點出奇。

還好,皇帝陛下接著便道:「明日早朝,將旨意宣示眾臣。」

這邊張承按捺著心中激動,站起身跪倒在地,等到皇帝陛下話音一落,立即叩首道:「謝主隆恩。」

種燧心下失望,臉上也直接帶了出來,不是他城府不夠深,而是這事發生的太突然,讓他措手不及。

他不由自主的望向趙石,趙石蹙著眉頭,微微搖了搖頭。

即便種燧腦中紛亂,還是明白了趙石的意思,深深吸了一口氣,努力讓心情平靜下來。。。。。。。

成巒到是安靜的多,他的希望不大,自然也就談不上有多失望。

皇帝陛下看著眾人多少有點茫然和狐疑的樣子,心情大好,威權帶來的快感,也強烈了許多。

「愛卿平身,以後還要多賴愛卿之力,望愛卿勉之。」

張承再次謝恩,才又重新歸座。

不過屁股還沒坐穩,皇帝陛下便道:「朕擬設四位樞密副使,各司其職,並以為常例,幾位愛卿回去,好好想想,可各薦賢良,容後議之,張愛卿。。。。。。。」

張承這里是徹底懵了,如果說周仿剛才冷不丁挨了一棒子的話,他就是挨了一鐵錘,還是吃了甜棗之後,挨的這一下。

「臣。。。。。。。臣在。。。。。」

「回去之後,你與其他兩位愛卿好好商量一下,盡快拿出個章程來,不得拖延。」

張承應承一聲,張了張嘴,最終卻還是選擇了一言不發。

「晉國公。」

趙石這里也有點目瞪口呆,這是演的哪出?

四位樞密副使,還是常設,再加上那幾位參知軍事,在人數上和中書也差不多了吧?

不過,到底算是旁觀者清,稍微想了想,趙石就琢磨出了點味道。

之後怕是中書那邊也要有一番變動了,同門下平章事一家獨大的情形,在中書可能不會再出現了。

如此突兀的幾個決定,讓這殿中臣等都感到措手不及,這也同樣顯示著,皇權大盛的時代,終於到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