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三皇子(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25 字 2020-11-24

哪想徐輝祖搖身一變,竟然又在洪熙皇帝面前得到了信任。

除了前仇舊怨,張輔還認為徐輝祖可能是他的政敵!

『靖難』敗將吳高又能重新統兵了。如果朝中沒有徐輝祖這樣的皇親國戚經營,吳高還能統領大軍、是不太可能的事罷?

徐輝祖背地里究竟做了些甚么?張輔離京太久,現在還不清楚。但他已經嗅到了氣息,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簡單。

而今張貴妃誕下皇子,提醒了張輔。張輔之前站在御門很久,終於猜到了某種可能……徐輝祖可能有盟友。

朱高熾剛才沉默了一會兒,這時開口道:「英國公再說說你的見解。」

張輔抱拳道:「臣進軍雲南時,抓到過一些俘虜。臣審訊俘虜得知,叛王定了規矩,按月給軍戶軍餉、伙食也不錯。看來叛王正不計代價收買軍心,以便讓將士為之賣命造|反!

養兵最費錢糧,況叛王現今擁兵數以十萬計;以雲貴川三地的人口賦稅,叛王便是刮地三尺,亦不能久持。故臣贊成魏國公所言,叛王應該會主動出擊。」

朱高熾點頭道:「有道理,英國公這番說辭可信。那你認為高煦會走哪條路?」

張輔道:「臣不敢妄加斷定。

以臣在征安南之戰時與叛王結交的見識,叛王武藝過人,卻不能類比猛將;他反倒極會權衡利弊,精於算計。叛軍從西南出擊,其中北出漢中、東出荊州兩條路,權衡利弊叛軍皆無多裨益。故臣猜想叛軍最可能的道路,或走入湖廣道至常德,或從廣西攻湖廣江西等地。」

朱高熾聽得很認真,顯然對張輔的見解十分有興趣。徐輝祖此時一言不,至少表面上顯得很有修養。

「俺與高煦雖為兄弟,可俺未曾與高煦一起打仗。」朱高熾道,「英國公對高煦用兵還有甚么見解,繼續說。」

張輔沉吟片刻,說道:「叛王有其用兵之道。臣大致只能據『靖難之役』叛王歷次帶兵的傳聞、及征安南之戰臣之見聞思量,不能全然摸清。臣只有一些私見。

當年安南胡氏軍分兵修建綿長工事,以防守抵御大明王師進軍;叛王對胡氏 此略,不止一次嗤之以鼻。叛王尤重者,乃聚集主力之會戰,或認定、聚兵會戰方是徹底改變形勢之不二正道。

今叛王起兵謀逆,官軍與叛軍之士氣,皆不如抵御外寇,大戰勝負更為重要;叛王所慮者,必是會戰。故臣認為,此番叛王出兵,關鍵是欲與官軍正面大戰。他恐怕不想避開官軍主力,而會全力經營布置會戰。」

朱高熾立刻問道:「英國公有何方略主張?」

張輔道:「臣以為,朝廷也得贏得一場大戰,才能徹底決定形勢,真正平定西南叛亂。原先臣不主張主動進剿西南,但現在叛王極可能出動出擊,官軍已無法回避。何況咱們若在廣西湖廣江西等地大戰,天時地利遠勝圍|剿西南三省。」

他吸了一口氣,下定決心說道:「即將來臨的大戰,對於朝廷官軍同等要緊!咱們不必太計較城池得失,而應以決戰獲勝、剪滅叛軍主力為要!」

朱高熾聽罷沉吟了一陣,轉頭看向徐輝祖,眼神里有詢問之意。

徐輝祖這時才作拜,開口道:「英國公之言無不道理。不過英國公此前多次與高煦並肩作戰,臣聞其言,英國公或受高煦影響較深,常追隨著高煦用兵之法。」

張輔聽到一些刺耳的字眼,卻仍然壓抑住了心里的不滿,躬身道:「叛王雖貴為宗室,且以弟叛兄、以下犯上,德行有虧;不過他的武略,當世罕見,臣等不能輕之。臣身為武臣,甚重兵法,不必欺君。」

朱高熾坐在御座上低頭看著御案上的卷宗,很久沒說話。

不知過了多久,朱高煦似乎經過了慎重思索,開口道:「英國公不必回廣西了,朕另擇良將南下,接替你的兵權。湖廣大軍才是官軍主力,你過陣子去湖廣……待朕與大臣議出方略之後,你便領旨出京。」

朱高熾說罷,稍作停頓,注視著張輔語重心長地說道:「俺對英國公有厚望。」

張輔拜道:「臣領旨謝恩!定不敢有負聖上重任,不惜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徐輝祖在一旁微微側目,冷冷看著張輔,不過沒有勸阻聖上。否則倆人很容易當場吵起來,實在有失身份。

朱高熾揮了一下手。張輔拜別,拱手倒退著走到隔扇附近,然後直起腰轉身向門外走去。

可張輔走出了東暖閣之後,徐輝祖留在里面、並未跟著出來。張輔在宦官的帶引下走過斜廊,再度回頭看了一眼東暖閣那邊,仍不見有人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