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和平的意願(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13 字 2020-11-24

不一會兒,王後陳氏從北面的門進來了,她跪伏在地行禮。朱高煦讓她平身,便把劉鳴等的奏章遞給她看。

陳氏看了之後,最先說的一句話:「聖上定要當心黎利此人。臣妾見過他幾次,印象很深,他是個野心很大的梟雄。」

朱高煦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了甚么,沉吟道:「平定王……」

陳氏附和道:「他自封的名號,可見志向不小。」

朱高煦道:「朕還覺得,他對咱們中原王朝的興衰分合,琢磨得很深。這個黎利竟然似乎有政|治綱領,他不是實力最大的叛軍,但應該是最值得警惕的勢力。」

陳氏道:「劉使君的奏章里,認定刺客里有個人、與黎利的人馬是一伙的。會不會那兩股人馬,都是黎利指使?」

朱高煦想了一會兒,微微搖頭道:「雖不能完全確定,但可能性不大。(守御司)南署的人和阮智,都奏報了刺客的幕後指使,乃陳季擴的部將阮帥,有名有姓的人被栽|贓很難。且黎利在叛軍中的勢力並不大,若他在清化自編自演,可行性太低。安南都督府奏報,叛軍各路確實在向北增兵,他們敵對的動靜,也與刺|殺事件吻合。

那件事毫無保密性,事先就泄露給了好幾個人。所以朕判斷,黎利不過是因勢導利,利用此事罷了。當然這些判斷只能算一種猜測,隨後朕便把刑部尚書薛岩、派到安南都督府去,進一步查實。」

陳氏沉吟道:「黎利究竟想得到甚么好處?」

朱高煦道:「安南國與大明朝的國力相差甚遠,以安南國的人口國力,想取得戰爭的真正勝利,幾乎不可能。黎利應該是個少有的冷靜人物,他認識到了這一點。朕猜測,黎利的策略是以戰求和。」

陳氏畢竟是婦人,顯然對戰爭的見識、跟不上朱高煦的思路,她疑惑地問道:「以戰求和?」

朱高煦道:「弱勢防御的一方,如果能讓大明朝廷意識到,連綿不絕的戰爭泥|潭、要付出太多軍費和死傷;朝廷便會重新考量安南國的戰略價值,以及是不是願意繼續承受嚴重的代價,知難而退成為可能。這時候通過和談,雙方便可放提前結束戰爭、各取所需。」

朱高煦在明朝打了很多年仗,回頭再想抗|日戰爭時,其實中國好像也是這種策略。不是說明知打不贏、就沒有繼續打的意義。

他繼續說道:「黎利非常願意看到,大明朝廷派出重兵,在安南國再次大戰。朝廷官軍與陳季擴叛軍相互消耗,對黎利都是好事。因為他的目的,不僅是想趕走明軍,更想自己上|位。」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陳氏恍然道。

朱高煦道:「王後這么說,大概也沒甚么不對。黎利在刺客里安插奸細,援救使節,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讓劉鳴控訴陳季擴,進一步激怒大明君臣,更可能大舉進|剿陳季擴;其二,私下里在朕面前留點余地,將來好爭取和談、讓朝廷承認他為國主。」

坐在一邊傾聽著言論的妙錦,這時臉上露出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怪異。她肯定感到困惑:剛剛朱高煦還對陳季擴怒不可遏,並同情明軍軍士們的遭遇;轉眼之間,最關注的人、卻非此案的罪魁禍首陳季擴,反而開始算計起了救使臣的人。

朱高煦看了妙錦一眼,心道:如果心中只有道義、快意恩仇,如果恩怨有報,段楊氏就不該在沐府的盛況之中、痛苦地死去。

陳氏小心翼翼地問:「若黎利願意臣服大明朝廷,聖上意欲如何?」

朱高煦道:「朕要是同意他,那么自永樂初以來、死在安南國的無數弟兄,不是白死了?況且大明朝廷定制定了道德與規則,規定誰才有繼承權。如果朝廷為了點蠅頭小利,輕易放棄這些規則,名不正言不順,今後誰還願意遵守?」

陳氏屈膝道:「聖上高瞻遠矚,剛毅不屈,臣妾敬仰之至。」

朱高煦又道:「大明第一次征安南國十分順利,乃因胡氏得罪了幾乎所有貴族、庶民,朝廷打著為陳氏宗室正名的旗號,所以反抗者很少。

現在朝廷想少付出代價,便不能一味只倚仗武力,只能讓陳正元登上國王王位,將更多的安南人拉入實際統|治本國的勢力中。朕准備派兵護送陳正元去東關,在東關當眾繼承王位。王後可有異議?」

陳氏拜道:「聖上恩德,臣妾母子不敢忘。」

朱高煦點頭,看了一眼大殿門外的光景,道:「過一會兒朕要與大臣們議事,請王後稍作回避,回頭再談。」

陳氏便謝恩告退,離開了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