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欲壑難平(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94 字 2020-11-24

建文削藩時,湘王的罪名是印假幣,此項大罪如今不知究竟真假;但在這樣的大事上,建文君臣選擇這個明目,證明寶鈔完全可以仿制。雖然寶鈔有多項防偽技術,但依然不能防止假幣,特別是在偏遠之地以及外藩無法管理。

除此之外,寶鈔的信用不斷下降、貶值太快,以及隨意的印發的問題,要形成嚴謹的管理制度,絕非一年半載之功。朕多次與夏元吉等戶部大臣商議,絲毫看不到解決的可能性。」

朱高煦停頓了一下,又道,「所以朕在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之後,才確定了事實,寶鈔無法作為有效的主要貨幣。咱們還得從兩千年以來的貴重金屬上著手,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鑄幣,才是解決貨幣問題的辦法。

金銀本身不能吃不能穿,朕對此毫無執念。但沒有這些東西,我朝的資源、潛力便無法激發。

日本國確實有大量白銀礦產,這是距離最近、最容易得到的鑄幣原料。相比只用銅錢的金屬貨幣,銀幣有價值高、易於運輸等優點,可以補充銅錢的不足。朕認為,如果能緩解貨幣的混亂和匱乏、帶來的經濟緊縮問題,發動一場戰爭是完全值得的。」

朱高煦道:「這是新政能夠施行的基礎。」

齊泰正色問道:「臣恭問聖上,新政究竟是何物」

朱高煦沉吟了好一會兒,目光從齊泰、高賢寧、胡濙臉上掃過,三人都算得上是心腹文臣。朱高煦終於說道:「大概可以稱作帝國主義。朕希望諸位能為君分憂,不讓朕單槍匹馬做這件大事;朕無三頭六臂,那樣是無法辦成的。」

三人面面相覷,似乎有點茫然。

朱高煦便道:「說來話長。總之便是用大量貨幣作為資本,成為各個行業、軍政體系中的媒介;對內細化分工,重視技術,發展工商業。對外殖民擴張,獲得原料供應、以及海外市場。這條道路,必定能富國強兵。朕希望,大明朝能成為今古第一個世界性的大國。」

齊泰等人默不作聲,對此稀奇的言論,顯然無法置評。

齊泰的態度似乎有了松動:「宋代人口、土地都不如大明朝,但其城鎮商貿繁榮,據查宋朝國庫歲入現錢多達上億貫;與我朝如今現錢年入幾百萬貫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朱高煦微微松了一口氣:「咱們能做得比宋代更好,畢竟技術是不一樣的。譬如火器,宋朝的火器與燒火棍有多大區別大明官軍的火器的技術,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他看向沉默的胡濙:「胡部堂的政見,與很多士大夫契合。但是朕認為,無論聖人之言如何教化,人的欲壑是難以填平的。這不需要聖人道理的論述,它就是公理,但凡有點閱歷的人都能明白現實。

一方面諸公的理想是讓百姓不飢不寒,維持最低生存。另一方面,有權有勢的富貴之人,必定會想方設法滿足更多的欲望。

如果不發展經濟、不增加世上的財富總量,上面那些人的訴求從何滿足他們只有從廣大百姓平民身上,想法設法進行盤剝壓榨;富人越多,土地兼並越甚,底層百姓的負擔越大。結果便是不飢不寒的理想,變成空想。

到了積重難返之時,活不下去的軍民就會揭竿而起,軍閥混戰,農耕王朝重新開始一遍輪回,這是好的結果。更差的下場是,外族趁機入寇,咱們重新變成元朝時那樣的四等人。」

胡濙拜道:「聖上深謀遠慮,臣愚鈍。」

朱高煦又道:「還有朝廷的軍隊制度,從府兵制、募兵制、衛所制,折騰來折騰去,一直沒有辦法。能保障戰力的法子,則容易造成軍閥割據;能防止武將坐大的法子,軍隊卻會迅速墮落,形同農奴。但如果新政成功,咱們便能找到一種嶄新的強兵制度。

軍需供應體系的資本化,軍餉的有效發放,充足的資金進行撫恤、退役補貼;軍隊統帥想要脫離國家體系自立,那便難如登天。武將沒有那么大的資本,為將士發軍餉,更沒有完備的軍需供應、保證軍隊的運作;軍士的忠誠不再對武將,而是對朝廷。一旦某股軍隊不被國家認可,麾下的人馬很快就要陷入癱瘓狀態。

而有了足夠的國力,朝廷則可以保持軍隊的訓練和整頓,而避免戰力的迅速下降。」

高賢寧拜道:「臣等或不能盡解聖心,不過必已明白,聖上欲征討日本國,自有一番長遠之計。」

齊泰道:「如果征討日本國、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並能得到白銀,此事對朝廷也有裨益。」

胡濙沉吟了一陣,抱拳說道:「聖上聖明,武德新政,卻與宋代王安石變法不同。宋代變法,乃因朝廷積弊入不敷出,已到迫不得已之時。我朝變法,仍需從長計議。」

齊泰附議道:「既要讓朝廷重臣認同真相,也要假以時日、從聖人典籍中找到憑據。變法依然要靠上下官員士人一體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