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東角門上(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581 字 2020-11-24

這時齊泰說道:「此次遠征日本國,朝廷應汲取元軍的教訓。當年元軍登岸後,主力大戰談不上戰敗。元軍的問題是進展太慢、無法以戰養戰,又沒有事先准備完備的糧道,以至於糧秣不足難以久持;之後元軍只得退兵海上,又遇到了大風,方致慘敗。」

朱高煦道:「齊部堂言之有理。」

齊泰又道:「興師動眾、勞師遠征,談奇襲已不可能。臣主張,出兵前先准備好糧秣,可下旨朝鮮國,在釜山設立倉庫,限期准備好軍糧。官軍亦應先往釜山海運更多的火葯、炮彈等軍需。

大軍登岸之前,先派兵占領壹岐島;接著在對馬島、壹岐島二地興建倉庫,以便在前線官軍缺糧之時、從最近的地方調運糧草。登岸攻打的地方,築前國博多港附近仍是首選之地,此地離朝鮮國釜山鎮的海路最近,可保大軍糧道無虞。」

齊泰稍作停頓,接著說道:「不管戰場在何處,兩國終將一戰;官軍仍需先擊敗日軍主力,才能占據石見國。我朝出兵攻打,則可選擇有利戰場。臣認為築前國是最好的地方。」

朱高煦很快便贊同:「照目前的形勢,確實要動武才能解決問題。主力會戰是效率最高的戰爭方式,時間也最短。咱們先准備戰事,也好讓日本國室町殿確認戰爭消息,有時間調集人馬。然後咱們將其聚而殲之。」

他想了想,又沉吟道:「周全萬良等在對馬島使用了大量火器,日軍能不能因此了解到、大明官軍的裝備和戰術狀況」

齊泰道:「室町殿是否重視這些具體情狀,臣等也不好猜度,不過日本國必定有人知情了。彼時官軍的戰船不多,無法將對馬島圍困,只聚集兵力清剿了前港的倭寇船只、以及宗氏守軍。一些日本船從後港、或是西邊的淺茅彎逃往本土,也是難以避免的事。」

朱高煦若有所思道:「兵部仍需召集更多文武進行商議,制定各種應對戰術,以供前線主將參詳。」

齊泰抱拳道:「聖上不必太過憂心。大軍聚集之後,如何列陣、如何攻防,戰策皆受諸多舊習影響,無論哪國想要一年半載之內改變、不太可能;臨時改變,反而會造成大軍各部軍令不通、人馬混亂。臣斷定,日軍不會有新招數。」

「齊部堂說得有道理,不過多加准備,總比用將士性命去試錯、代價要小。」朱高煦道,「此役只可勝,不可敗」

三個大臣立刻躬身道:「臣等定盡力謀劃,不負聖上重托。」

君臣數人密議了一陣,幾個大臣便告辭離開了。朱高煦沒有立刻下樓,繼續留到了最後,他獨自站在窗前思索了許久。

形勢漸漸開闊起來,諸事也將很快進入無法回頭的軌道。朱高煦卻發現自己一點糾結也沒有,完全是明智的決策,只覺一切十分通暢。

不管日本國做沒做錯,朱高煦認為這場戰爭都無法避免,他總會找到名義用兵;除非室町殿直接投降,稱臣納貢、接受駐軍,並割讓石見國銀礦。

如果以仁義道德來判斷,這場戰爭似乎是不義之戰。然而朱高煦站在另一種角度上思量時,又是另一番感受。

日本國在某些關鍵時期,只要稍有優勢,便會想方設法對宗主國進行壓制和破壞,沒人理會是否不義;因為日本國周邊是一個大國,強盛的大國在側、顯然對他們有威脅。打擊削弱宗主國的國策,才符合他們的本國利益。

相反大明朝君臣也理應認識到的,周邊有一個完全不受控制的獨立文明、本身就是一種隱患。以長遠計,必須要對其進行控制、以防不測。

歷朝歷代的帝王、通常不認為孤懸海外的國家有危險。那是因為上一次技術的革命農業,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人們已經完全忘記了、世上發生了甚么巨大的變化。也沒有人能認識到,在技術革命時期、可以憑借先發優勢以小博大的殘酷現實。

朱高煦當然很容易就能「回憶」起來,下一次技術革命,正面向著大海方向。航海適應那時的技術階段,海權國家反而據有優勢,而非耕地多寡。

所以正值王朝上升期,大明有著絕對優勢之時,便一定不能心慈手軟、自我麻痹。文明盛衰,如春秋季節輪回,總有衰弱的時期;強盛時若不積極進取,世人必然要受到物競天擇的天道懲罰。

朱高煦在閣樓上,一邊思考、一邊往北面觀看著。在一片琉璃瓦的宮殿後面,後宮里住的是一群軟弱而美麗的婦人。但他站的地方,宏偉的三大殿、仿佛正宣告著天地間的強權。對於從這里策源的大事,朱高煦此時沒有半點後悔、半點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