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殷切之情(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24 字 2020-11-24

就在這時,天空忽然落下了陣陣雨點。太監的聲音道:「快把傘拿過來。」

春雨很快下成一片,雨不大、卻已讓前面的景象都籠罩在了雨幕之中。不遠處那些戴著寬檐帽、穿著整潔禮服的將士們,在雨中列隊,仍然軍容整肅一動不動,與朱高煦一起觀望著江邊。

待碼頭上的兩艘渡船、載著大將與護衛騎兵離岸了,朱高煦才轉身離開了亭子。

朱高煦上了四馬驅動的鑾駕,帶著儀仗大隊回城。他從窗戶往外看,一條匯入大江的河流進入了眼簾。河岸的垂柳已經發了嫩綠的新葉,在蒙蒙的小雨、輕風中搖曳,此刻煙雨籠罩的景色同樣充滿了春季的氣息。

驀然回顧,朱高煦才想到,自己正式登基之後,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

這整三年里,朱高煦干了很多事;但乍一想,他竟然好像沒有甚么特別宏偉的功績。他北征過蒙古,然而蒙古諸部的活動與之前區別不大;在安南國部署過一場戰爭,不過安南國在永樂年間就已經被征服,朱高煦甚至讓安南國的王族復國了;明軍水師下過西洋,同樣是永樂年間就干過的事。

朱高煦甚至取消了一些永樂年間制定的大事:遷都北平、新修皇城,准備多次北伐的謀劃,編修永樂大典的大事。而朱高煦下令編修整理的天工開物,似乎並不是那么惹人矚目,畢竟只涉獵於技術。甚么諸國科學譯匯,也只限於朝廷大臣之間流傳。

不過,朱高煦倒是不計較、一切事情是否能讓人驚嘆。他只是走著自己認為更合理的步驟,並且認為短短三年取得目前的進展、已經算很快了。

如果圖名,他倒相信,只要史冊對他的所作所為能如實記載,後世反倒會更認可他的事業。前提是他要走穩一點,不要失敗得那么快,不變成王莽那樣的唐突革新。

當然在被重新認可之前,朱高煦覺得自己可能要被誤解一些年。但相比做一個士人們贊美的古代明君,朱高煦還是更願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所以他並沒有覺得自己被誤解、有多么委屈,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在他的觀念里,國家層面的事、文明的進步才是有意義的。

他沉思了一陣,毫無改變心意的願望,仍然打算一條道走到底。

朱高煦掀開了簾子,說道:「裴友貞,叫裴友貞上車。」

旁邊的錦衣衛武將立刻抱拳應允,轉頭喊道:「聖上有旨,宣兵部侍郎裴友貞同乘。」

聖旨再次傳了一遍。沒一會兒,跟在後面的裴友貞騎馬來到了鑾駕後面,然後上了馬車。

裴友貞見禮罷,朱高煦便徑直說道:「咱們軍中用的團龍日月旗,可以做國旗。朕覺得還要選一首國歌,在升旗或是某些典禮上演奏。裴侍郎那曲萬里金陵,朕覺得不錯。」

裴友貞驚了一下,頓時喜道:「臣不知是否能堪當禮樂,或可與朝臣商議。」

朱高煦沒理會裴友貞的建議,畢竟王朝從未有國旗國歌這種東西,有甚么好商量的

「但是此曲作為禮樂,或有點過於悲涼,不太合適。」朱高煦道,「朕琢磨了一下,覺得這種感受與音律無關,而是蕭聲獨奏造成的效果。」

裴友貞點頭道:「聖上一語言中。臣譜此曲時,倒未曾想過充當禮樂。只因臣隨征的經歷,見了沙場殺伐,將士深入蠻荒之地;深感萬里金陵的宏圖,卻也有著沉重與荒涼,蕭聲正當此意。」

朱高煦沉吟道:「用更多的管樂齊奏,效果會不會改變」

「橫吹。」裴友貞恍然道,「改為軍樂器橫吹短笛齊奏,銅鑔也增加多副,必能化解悲意,轉為壯闊意境。」

朱高煦點頭道:「甚好,你重新編排之後,來柔儀殿演奏。」

裴友貞作揖道:「臣領旨。」

朱高煦沒再吭聲,重新拿起手邊的地圖來看。這是一幅南洋的海圖,與最近正在征討日本國的大事毫無關系。

過了一會兒,朱高煦發現、裴友貞似乎對這副圖感到詫異,便開口道:「裴侍郎今天演奏的曲子確實好,朕也頗有感悟。演奏一首曲子,有序而精確的節奏很重要啊。」

裴友貞道:「原來聖上也精通音律。」

朱高煦搖頭不語。

沉默片刻,朱高煦便又道:「征日之役預計會在三四月間開始,整個戰役或將持續數月。不管大戰時間長短,真正要實現官軍進駐石見國的目標,最少還要幾個月。

在此期間,咱們也不用只等待結果。占城、真臘兩國,共有三處優良的海港,並處於海船下西洋的必經之路上,我們應該設法納入官軍的駐防范圍,設為據點,以開辟出成熟的航線。」

裴友貞道:「聖上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