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錦緞的故事(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47 字 2020-11-24

這里有個公式,設定水的密度為單元計量;即是每立方尺體積的水,重量是一斤。每立方尺水的容積為一升。

以前的尺寸差異許多,營造、量地、裁衣的尺寸都紛歧樣,各地也有差異。不外守御司南署鐵廠,已經在尺寸上舉行了統一,以後咱們都用鐵廠的尺寸,以十進制的寸、尺、丈為准。

原先的稱量便更龐大了,而且是十六進制,同樣是各地都有差異。斤、兩、錢、分的重量,應改為十進制,能夠在工坊體系的計量內越發精准統一。」

就在這時,李樓先敲門進來了。她上前叩拜行禮,朱高煦便做了個扶的行動,叫她免禮。只見李樓先果真比在雲南時、衰老了一些,她臉上有脂粉盛飾,但脖頸上的肌膚確實失去了光澤、細紋很顯著。朱高煦以為李樓先也是個可憐人,幸好沈徐氏待她還算有人情味,並未揚棄她。

沈徐氏收了稿紙,說道:「聖上要妾身怎么做,妾身自當遵照。」

李樓先見二人還在說話,便知趣地坐到了旁邊,動手沏茶。

沈徐氏又道:「妾身與兩家宗親議事時,也說起了聖上、有別於以往的天子,大伙兒都不太相信呢,天子怎么會扶持商人」

朱高煦靈光一閃,說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從前有個天子,如廁後用錦緞來擦」

沈徐氏馬上露出了尷尬的笑意。而正在動手的李樓先臉上抹了太多脂粉、看不到臉色,她卻也忍不住悄悄瞧了朱高煦一眼。

朱高煦沒管她們,接著說道:「厥後天子以為應該簡朴節約,下旨取消了此項用度。豈料,反而引起了許多人不滿。織錦的女工說、她們沒有了人為,種桑養蠶的農戶說、蠶繭積壓了許多,一年白忙活了。」

沈徐氏的眼光流轉,接著眼簾微微垂下,她想了一會兒,啟齒道:「恕妾身直言。如果繼續做錦緞拿來也沒有人獲得利益呀。織女、農戶獲得的錢,都是縣官從別處收來的稅賦,還要被截留一部門。如果黎民原先有十文可以買工具;十文錢沒有了,侄女和農戶卻只能花銷五文錢。如此一來,縣里做買賣的商人,工具更欠好售賣,商稅也交得少了。」

朱高煦頷首道:「有原理,夫人好見識。」

沈徐氏微笑道:「聖上也挺會講故事,難怪還能與寧王一道,為淑妃寫戲本呢。」

「過獎過獎。」朱高煦笑道。他接著不動聲色道,「那咱們改一改故事。如廁愛用錦緞的天子,是別國的天子;而誰人國家,卻無法自己制作錦緞,要從咱們國家購置。」

沈徐氏道:「如此對我們即是好事了。」

朱高煦頷首道:「要是這十文錢又是咱們鑄幣廠鑄造,那么別國為了買這匹錦緞,需要出售糧食或者此外工具、換取到十文錢。錢幣出廠之後,便在各處走了一遭;效果是我朝市面上多了外藩的一批貨物,同時十文錢流到農戶、織女、縣衙中,各人的日子都好過了。」

沈徐氏輕聲道:「聖上所言極是。」

朱高煦接著說道:「如果沒有商業,織女、農戶生產的錦緞無用,得不到利益,以後他們還會去干活嗎

歷朝歷代的君臣,重農抑商,有另外一套想法。咱們先不管此外原因,只從治國上想,那些人是為了掩護種糧的人口數量、提高糧食產量,反已往再促進人口增長;而商人商業自己不生產糧食與用度,所以無用。可是這套想法有偏差,上位者忽略了黎民勞作的起勁性。」

他頓了頓又道:「聽說夏商周時期,大量庶民是仆從,君臣們強制仆從勞作,能簡朴地把剩余的糧食財貨全部拿走。

效果到了戰國時期,有的諸侯讓仆從釀成庶民,庶民收獲的糧食、除了糧稅之外可以保留;庶民種的越多,獲得的越多。如此諸侯們發現,自家反而獲得了更多的糧食財貨,乃因庶民更願意生產糧食了。」

沈徐氏聽得津津有味,她可能以為很新鮮。

朱高煦見狀,接著說道:「而工商商業興盛之後,便更厲害了,不僅可以刺激海內生產,還找到了從別國獲取實利的要領。否則侵占別國險些沒有意義,永樂年間朝廷進占安南國,效果是常年虧損;也看不到贏利的可能,朝野、海內外怨聲載道。因為在安南國建設郡縣制度、直接征收糧賦的法子,設官府駐軍的成本太高,反抗太多了。

而我國先發占據商業上風,便能讓官民支付更少的勞作時間,獲得更多的財貨,這才是從基礎上、改變黎民艱辛困苦的法子。而甚么抄沒權要商賈富戶、分給窮人的措施,都是飲鴆止渴,只會攻擊起勁性、抑制後續生產,大伙兒一起陷入更艱難的局勢。」

沈徐氏聽罷,柔聲道:「不管聖上的法子是否有效,可您的想法確實與那些食肉者紛歧樣。人們都顧著怎么捂緊自己的利益、穩住自家的職位,誰又真正體貼庶民的艱難」

「人之常情而已。」朱高煦道,「那你相信我的心嗎」

沈徐氏的臉微微一紅,輕輕頷首不語。朱高煦摩挲著自己額頭,馬上有些困惑,然後才醒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