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韃靼東進(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11 字 2020-11-26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你不用太緊張,朕沒有太責怪的意思。你原先不是錦衣衛的人,干這份差事才幾年,太遠的地方還沒管到,也算是情有可原。」

張盛道:「臣當馬上著手整頓,管束清理遼東坐記的錦衣衛校尉。聖上明鑒,他們領著朝廷俸祿,世襲罔替,翻不出甚么浪子。」

「很好。」朱高煦點頭道,「起來罷。」

張盛又道:「不過臣聽說,邊軍收錢讓進出關隘的商人,夾帶貨物,早已有之。這種事倒不算稀奇。」

朱高煦道:「朕做皇帝便不准邊軍干這種事。」

張盛道:「是。」

朱高煦心里琢磨,邊軍有人有兵器,如果連財源都有了,那將來為甚么還要聽朝廷的話?所以他都不用多想,肯定要整治這樣的事,絕對不允許邊軍慢慢得到收「關稅」的財權。

他想了想,說道:「別的事朕親自來辦,你管不了,只管錦衣衛的問題。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身份,究竟該向著誰,不行的人就換掉。」

張盛拜道:「臣謹遵教誨。」

張盛離開後,宦官曹福便走進來了。不過朱高煦沒有再吩咐曹福辦事,他猶自在剛才坐的太師椅前面,來回慢慢走動著,默默地思考著一系列的問題。而今朱高煦面對的事,顯然要比「伐罪之役」時的戰爭更加復雜。治理疆

土的時間拉得更長,戰陣上需要的勇氣與毅力,都會被慢慢消磨掉,或許唯有沉得住氣熬得住才能成事。

到了傍晚,朱高煦吃晚飯前,把隨行的勛貴和文官侯海等人叫來了,君臣一起用膳。吃飯的時候,朱高煦沒說正事,大伙兒都興致勃勃地敘舊。

這些嫡系文武,雖然過半是當初雲南漢王府的舊部,但朱高煦就藩雲南之前,他們便是朱高煦的部下了。而朱高煦做漢王之前是高陽郡王,地方正是在北平。韋達、王斌、侯海等人,以前的家都在北平,他們正說著、抽空要回去看看以前住過的地方。

而丘福是「靖難」功臣,起初屬於燕王府的護衛武將,也是曾經安家在北平的人。故地重游,大家都有話題。

等到吃完了飯,丫鬟們把桌子收了,擺上茶水和干果點心,這時朱高煦才把下午接見雞兒將軍、以及遼東都司通過大寧城進行走私買賣的事,與大伙兒說了一遍。

丘福用輕描淡寫的口氣道:「聖上勿慮,只需聖旨一道,召那遼東都指揮使到北平來認罪,他還敢怎樣?」

朱高煦不置可否地點了一下頭。

丘福的話當然據有可行性,此時大明朝廷的京營很強勢,對各地衛所軍有絕對優勢,所以在兵事上只有中|央才有話語權。

平素朝廷要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常規辦法就是任命一員大將若干列將,然後調動一部分京營,從事當地衛所再調一些衛所軍組成營兵,以此動員軍隊。而其中京營才是大營主力、核心精銳,衛所軍主要是協助作戰和壯聲勢。包括現在何福在寧夏府的西北軍,他麾下的精兵也是從京師跟過去的京營騎兵。

丘福的建議能辦到,只不過似乎並不能妥善地解決問題。無論人們怎么說忠孝,一旦涉及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都很麻煩,若處理不善,至少會引起大伙兒的不滿。

侯海的聲音道:「遼東都司當官的、與大寧城的將領,做買賣財。可哈剌溫山(大興安嶺)西邊的邊軍武將只能干瞧著,應是十分不高興,正道是不患寡患不均。聖上只消開金口,大多邊軍將領必定會支持聖上,懲罰那些違反朝廷法令的將帥。」

朱高煦回顧左右,現少了高賢寧。高賢寧還在山東布政使司。

他想起高賢寧,又想起了高賢寧的老師齊泰。如果齊泰在這里出主意,必定會建議朱高煦從長計議,先謀劃長遠,不要一開始就逼|迫太甚。因為這是齊泰辦事的一向主張。

於是朱高煦開口道:「此事還應從長計議。」

大伙兒聽罷,也只得附和道:「聖上英明。」

當晚朱高煦便翻出了一份奏章,幾天前北平布政使司上奏的邊將名單。他從奏章里找了一番,看到了此次前來述職的武將中,有從大寧城來的人,名叫何浩。

朱高煦記住了這個名字,他猶豫了片刻,終於打消了單獨召見何浩的念頭。</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