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三章 鄉飲(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585 字 2020-11-26

眾人安靜了一些,唐賽兒也聚精會神地聽著,她不識字,生怕聽不懂那皇帝的聖旨,可她又很想明白、那人究竟在聖旨里說了甚么。

「奉天承運皇帝……」里面傳來了朗朗的聲音,讀文的人有副好嗓子。堂上的賓客們紛紛跪伏在地,台階上和院子里的百姓們也跟著跪伏聽旨。

里邊的聲音道:「詔曰:前些年大明國內打仗,兵災連累了山東百姓,許多人家破人亡,還沒喘過氣兒來,官府又將徭役糧稅繼續加派在大伙兒頭上,百姓苦啊。這些景況,朕都知道了。

我太祖皇帝驅逐韃靼,恢復衣冠,名正言順坐天下,讓百姓脫離了韃靼人的欺壓,太祖一心想讓大明百姓過上好日子。咱們家的人,心頭最關心的也一直是大明子民。百姓有難,朕為太祖嫡孫,知道後絕不會不管。

朕已下旨,從今年起,免山東全境糧稅、徭役至少三年,不收一粒糧,不讓一人背井離鄉;並調錢糧入境,存於各地義倉,以賑濟艱難窮困者。願山東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朕心可慰。

自太祖起,皇室最恨貪官污吏,望各地官吏深戒之,定要與朝廷同心同德,共度難關。在山東百姓疾苦之時,誰要是想借此財,別怪朕沒把丑話說在前,爾等必沒有好果子吃。欽此。」

聖旨竟是這樣寫的,唐賽兒把全部內容都聽懂了,一字也沒落下。她還記得那「洪公子」的聲音,此時隱約有些恍惚,她仿佛聽到的是、那個聲音在她面前說話一般。

「萬歲萬歲,萬萬歲……」一陣喊聲響起,唐賽兒才頓時驚醒,明白並沒有洪公子在說話。

大伙兒從地上爬起來後,嘈雜聲再次彌漫在院子里。一些人在私下里評頭論足,有個聲音道:「太祖爺有賢孫,俺們這武德皇帝也是敢作敢為哩。」另一個聲音道,「日本、韃靼、西洋都打遍了,武功不下於太祖。」又有人問日本和西洋是哪里,可侃侃而談的人也不知道,大概他也是從讀書人那里聽來的、然後又到村民們面前吹噓。

沒一會兒,一個俊朗白凈的文士從堂上出來了,站在台階上對大伙兒說話。

往常的鄉飲,這些有地位的士紳是不會出來的,他們都在堂上言論,然後有人專門站在門口、轉述里面的教化。今日士紳們似乎受到了皇帝親民聖旨的影響,便徑直走出來與百姓們說教。

那士紳談得是青州府白蓮教造反的事。說起白蓮教頭目在村民洞房時,上了新娘子的床幃、卻叫新郎在帳外服侍;大伙兒頓時義憤填膺,院子里一陣破口大罵。不遠處的林三,大概因為自己也要娶親了,也在人群里憤憤附和。

經過了多年儒家道德規勸,男女禮教深入人心,世人很抗拒這種違背常識的事。且宗族的人非常重視子孫傳承、開枝散葉,這長子都變成了別人家的種了,簡直在挑戰人們的見識。

唐賽兒認識當地信白蓮教的人,可這時她也有點反感白蓮教了。或許因為唐賽兒對當今皇帝有些好感,覺得他為人不錯,所以造皇帝反的人,她覺得多半便不是好人。

士紳還談起白蓮教亂兵搶義倉,以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歹事。言語的人是要臉面的士人,既然敢當眾宣揚,多半事情便是真的,再說村民們都還比較相信讀書人。

一時間白蓮教的名聲在西關鄉飲上,已墮到了最底部,簡直就像一群妖|孽。人群里或許有悄悄信了白蓮教的村民,但那些人都沒法吭聲,此時爭辯的話、恐怕會被馬上揪出來流放邊關了。

這回鄉飲辦得挺好,生員文人們牢牢掌握著輿情。

……當此之時,青州府那邊的起義軍仍然如火如荼,形勢大優。乃因近處的青州衛官軍按兵不動,只顧保著府城與衛城,地方縣城與庄園富戶的人手,根本不足以抵擋人多勢眾的亂兵;白蓮教起義軍只要繞開了府城,便勢如破竹。

不過白龍、劉俊等頭目,已經認識到,官府當然不會一直這么隔岸觀火、隨後必定要調兵反撲。他們便一面在西邊山脈中經營地盤,一面盡量從各地收集軍糧,以為長久之計。期間各路人馬來源不一,當然無法准確地選擇,甚么該搶、甚么不該搶。搶|劫鄉里義倉存糧的事,也是時有生,趁機為非作歹的人也無從避免。

大多義軍將士在忐忑不安中造反,這才現大明朝的官府反應緩慢、呆板不中用。然而他們都還沒意識到,在短短三倆月之間,起義軍在另外一個隱蔽的「戰場」、更加影響長遠的地方,已經輸得一塌糊塗。</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