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亂投2(1 / 2)

唐殘 貓疲 1803 字 2020-06-22

隨著敲響的擂鼓聲聲當中,作為祭旗的對象因為服用了減輕痛苦的特殊葯物,面色僵硬而形容潦倒的曾袞,在此起彼伏的呼聲雷動當中血花噴濺人頭落地的那一刻,也是陣容鼎盛的近萬義軍再度誓師出陣之時。

理由是剛剛接到西北面戍壘的消息急報,有西原蠻的殘黨引來了南詔兵越境寇掠。而正巧最新一批來自潮汕方面的新卒,約兩營輪換的人馬,也如期抵達了比景港而溯水而至交州。

因此在三下五除二的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整頓備戰的工作而拔營出征了;這種反應效率和速度,就連交州城中那些真真假假想要做出繼續慰留和勸阻姿態的人,都有些一時反應不過來或是措手不及。

隨著在身後遠去的大羅城,周淮安不禁再次吁了一口氣,只怕這座十余萬口的大城望邑,是要再度淹沒在血色當中了;只是這一次就沒有必要臟了義軍士卒的手了;這也是交給曲承裕為首的地方附從武裝們,最後一次表明立場和態度的投名狀。

當然了,作為這一切引子的所謂南詔入侵,根本就是一個故弄玄虛而瞞天過海的假消息。

如今的南詔蠻經過與唐斷斷續續的連綿戰爭,已經是國力難支而陷入「屢覆眾,國耗虛」的衰微當中;尤其是十多年前在交趾和五年前在西川相繼遭到慘敗之後,甚至到了征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為兵、而讓婦女代替男子耕種的地步。

因此在五年前的大渡河之戰以後,剛繼位的南詔王隆舜就在來自高駢的兵鋒威脅之下,主動交出了王子赴長安謝罪,而充作為兩國罷兵議和的質子。

而在正常的歷史上,只要再過十幾年後的乾寧四年(897年),漢姓權臣鄭買嗣指使大軍將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而挾幼主舜化貞以大清平官身份把持朝政。

等到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自覺羽翼豐滿的權臣鄭買嗣,干脆起兵殺死國主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余人,滅亡南詔而代之,建立大長和國。

而在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又國內大族出身的清平官楊干貞,殺大長和國皇帝鄭隆亶,滅大長和國,擁清平官趙善政為主,建立大天興國。後唐天成四年(929),楊干貞廢趙善政自立,改國號大義寧,建元興聖。

然後才有後來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羊苴咩城擊敗楊氏,而建立後世更加熟悉的段氏大理政權。在此期間隨著南詔這個區域小霸的倒下,這些與之相關西南蠻亦是亂戰成一片,而長時間內無力他顧漢地了。

這就是歷史久遠流長的中原大一統王朝,與九邊四夷那些旋起旋滅或是曇花一現的,蠻夷勢力和地方政權的最大區別和差距所在;無論是初唐的東、西突厥,高句麗,還是中後期的南詔、吐蕃之流,亦是逃過不過這種大同小異的命運和結局。

以自身足夠巨大人力、物力和資源產出的體量,哪怕承受再多的失利而損失慘重卻總能回血過來;但是對手卻承受不了幾次失敗,就難以為繼要陷入飢荒和內亂當中了。因此,最終通過國力上對比上懸殊,把任何試圖挑戰的對象給活活磨死了。

在南詔多年前就因為內患而息兵之後,安南境內的主要敵患,就是位於廣、容之南,邕、桂之西的西原蠻,有黃氏與韋氏、周氏、儂氏等大部首領各據一方;之前擊敗的這個羅氏部,也只是其中應時而起的一個新興大豪酋而已。

自從兵敗而折損了絕大多數力量而當代部領酋首失蹤之後,早就崩解離析於山中四鄰爭搶地盤的交攻和困頓、內亂當中,正當是各方殺得血流成河;也根本沒有余力引來南詔兵入寇。

倒是後世北宋時,有個被交趾政權給趕出來的儂智高,把廣南兩路搞得糜爛不堪還圍攻了廣州,最後靠名將狄青才得以重新平定下去。

儂智高叛亂被平定之後不久,宋朝和交趾李朝又爆發了宋越熙寧戰爭。戰後的宋神宗趙頊以「荒遠」、「瘴癘」為由,以廣源州(今廣西大新縣至越南諒山七溪)偏遠難守,竟將廣源州賜予交趾。

這種號稱皇宋而盛世割土的功績,簡直不讓對法國打出鎮南關大捷,而割地賠款的我大清專美於後啊。

根據山中陸陸續續傳出的消息,這些占據郁江(左右江)流域大片地盤和礦產的老牌土蠻大族,暫時沒有南出平原地區與風頭正建的義軍交鋒的打算;反而對羅氏這個新興勢力留下的地盤和基業,一副志在必得的態度。

他們甚至還沿江放船而下派出私下的信使,來到義軍在江口和山邊新築的寨壘當中。一方面希望用山中的物產與據有廣州到扈州一帶,新崛起而的義軍勢力通貿有無,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不少羅氏蠻與南詔方面勾結的證據,言詞之間恨不得羅氏大部能夠死的更透一些。

因此,要制造一個南詔蠻入寇的假象,簡直不要太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