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生民何計樂樵蘇(2 / 2)

唐殘 貓疲 2038 字 2020-06-22

比如以糧食為報酬和支付手段,組織大量的人力修繕農田水利、道路橋梁等大型工程;只要不是太過黑心把人往死里盤剝的話;不但可以通過有償勞動來變相的賑濟和充實,那些社會底層窮苦人家的積蓄私藏和潛在抗風險能力,同樣也能夠鍛煉出大規模的組織效率和手段,以及同心協力的集體觀念來。

或者通過深入的精加工手段,以一定損耗和下腳料的代價,變成餅干、罐頭等保存期更為長久、附加值更高的同類事物;這樣同樣更具有備災備荒的價值和用途。

但在這一方面則是軍用罐頭的改良和升級存在相當程度的障礙;一方面是鍍錫的白口鐵皮實在貴了點,另一方面則是陶罐的密閉性和保質期都不怎么盡如人意;也許需要玻璃制品能夠更為廉價的批量生產之後,才能有所改善呢。

或者干脆就是在整體統籌之下通過海外貿易的渠道,將這些剩余的農產品折轉變現成其他類型的資源。同樣也是一種有效增益和做大市場流通價值的間接手段。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就是對外戰爭來變相轉化成相應的戰果和斬獲;一方面可以多少變相的轉移內部矛盾和關注力,一方面則是藉此獲得更多土地人口,財賦和其他持續再生的資源,來把原來的基本盤不斷的做大。

而體現在湖南當地的具體措施,則是那些被武裝和發動起來的剿滅山匪、江盜和土蠻的地方部隊;以持續消耗大量的資源儲備為代價,獲得地方上治安和統治秩序上的長遠加成和發展潛力。

事實上,隨著壁板信號塔為核心的諸多轉運糧所(兵站),和附屬的屯田區(集體戍壘)建立起來之後,這些依靠山高林密的掩護與水路流竄便利,而得以長期活躍在地方上的存在,就越來越發無能為力了;

要么在物質極度匱乏和困難之下,被封鎖和擠兌的紛紛出山接受編管和改造,要么就是不敢對抗而紛紛逃亡道太平軍所尚不及內陸深處去。

所以在周淮安主導的治下,是不允許有大戶以傳統的理由把糧食等農產品貯存起來放著發霉的;這就和大毛慈父治下的集體農庄和剩余產品的再分配,才是走出戰後蕭條與混亂的道理一樣。

另一方面則是隨著在荊湖戰事的推進,而逐漸體現出來這個時代武器材料上的局限性問題。

普通的鐵質冷兵器還好說,只要不斷的摸索改進鋼鐵材料的配方和持續投入人工、原料資源,就能發揮出初級工業化批量生產的規模優勢來;就算是有生潮銹蝕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抹油到氧化鍍層的材料處理來解決。

但在遠程投射武器上就有些麻煩了。雖然太平軍保持了較高的弓弩配備率,但是一路轉戰過來相應的損耗率也是居高不下。別的其他不說,在剛剛發生的荊門之戰當中,就足足損壞和崩斷掉了數千張硬弓、強弩。

這倒不是什么管理不善或是其他人為上的因素,而是作為傳統弓弩材質的竹木、角、筋和膠,本身就是容易受到明顯環境和溫濕度變化影響,容易變形、變質而無法長期貯存的生物材料。

比如高溫和寒冷之下弓臂和弦線的熱脹冷縮和干裂,在飽含濕度的雨水下弓弦松垮,膠質脫落;乃至長期貯存當中的霉變、蟲蛀、朽蝕的問題;所以除了例行常溫干爽通風環境下的保存之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取出進行檢查維護和更替。

只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定期及時將那些不合用的部分替換掉,才能保證事到臨頭啟用時的基本戰斗力;不然上了戰陣真的是要人命的結果。雖然說作為山地眾多的嶺南地區,獲取這些材料及其副產品來源比較廣泛,但是因為氣候環境的緣故,保存不易的損耗成本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就像是當初廣州武庫里那些落入義軍之手,而在管理混亂與保存不善的情況下,僅僅才過了一年多時間就相繼變得不堪所用的武器裝備一般結果,令人啜嘆不一。

而出於批量性的材料產地和損耗補充便利因素的緣故,舉天下之大能夠維持成較大規模的建制弩兵序列的,也不過是南方的巴渝(劍南)、宣潤(江東)、淮揚(淮南)、荊湖(江西)、桂管(嶺南)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地方而已。

而體現在嶺南地區的則是桂州白弩兵,發自於湖南的則是江陵弩手;在中唐宰相元稹的《代諭淮西書》中,就有「魏博之驍騎、江陵之強弩」。而這兩處往日朝廷重要的弩坊產地,正好都在如今太平軍的控制之下。所以不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起來,簡直是對不住自己的眼界和常識了。

所以,除了在弓臂和弩身上用鐵片夾竹來增加強度和壽命之外,太平軍後方的營造部門還打算在傳統的拓蠶絲線和獸筋、牛皮索的基礎上;繼續嘗試用鋼鐵拉絲出來的細線,與耐酸鹼腐蝕的劍麻纖維絞纏在一起,以獲得蓄力更好更方便長期使用的新弦線來。

但是相比這些發展潛力和上限已經沒有多少余地的冷兵器。周淮安其實更在意其實還是那些正在摸索當中,用水力機械沖鑽出來的火銃身管試驗品。只是眼下連原始火炮鑄造開膛的批量化生產,都尚沒能達到預期要求,就更別提這些更加精密單兵火器了。

不過,後方的位於南海縣的軍工生產部門,卻是根據他給出的指導思想和大概方向,給搞出來了另一種過渡性的東西。根據水路信號塔傳來的消息,剛剛就從廣府啟程通過水路船運給押送了一批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