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請命平遼(1 / 2)

得知清廷內部的矛盾和虛弱,朱慈烺上奏上奏集結大明所有精銳,出關收復遼東失地,一舉盪平盛京。

歷史上,崇禎十三年,皇太極動了松錦之戰,想要打破關寧錦防線,為入主中原做最後的准備。

清軍雖然多次入關,甚至深入到河南和江蘇北部,但他們都是翻山越嶺破開長城關口的,從遼東到京師的平坦路線只有從山海關走。

松錦大戰從崇禎十三年持續到崇禎十五年,這是一場關於明清雙方的國運之戰,雙方各投入了十幾萬精銳,崇禎幾乎把大明所有精銳都調去了,打得是異常慘烈。

慘烈到明軍喪師五萬多精銳,清軍不詳,連史書上都不敢寫死了多少人,估計不會少於三萬!

前期明軍攻勢處於上風,連下兩紅旗和鑲藍旗三座大營,清軍一些旗主一見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大旗就被嚇得當場跑路。

清軍前線總指揮多爾袞都被打的節節敗退,多次向盛京的皇太極求援,最終皇太極派人奇襲五百里,斷了洪承疇的糧道,明軍最終才落於下風,最終慘敗。

歷史上的松錦大戰時,李自成趁著大明精銳在遼東血戰,迅壯大,比之以往更盛數倍,席卷中原多地,連洛陽都被攻下。

大名內外交困,財政困難,遼東後勤不繼,朝廷又多次對洪承疇施壓,讓其戰決,這才導致松錦大戰徹底戰敗。

遼東戰敗後,大明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再無能力御敵,朝廷威望也急劇下降,已經無力掌握各地軍隊。

朱慈烺准備提前打松錦大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大明內部流寇基本被撲滅了,局勢相對穩定一些,最主要的是,不能讓皇太極掌握主動權。

論戰後恢復,大明肯定不如滿清,大明各地經過常年戰爭,又經常此次清軍入關,早已被搞的亂七八糟的,加上天災頻頻,沒個幾年時間是恢復不了的。

像被屠城的濟南城,歷史上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恢復到明末的人口和經濟,才有了大明湖畔的容嬤嬤........

滿清地方少,雖然是小冰河時期,但幾乎沒有旱災生,生存環境比大明關內稍好些(評論區見明末旱災分布圖那個論文,置頂帖子)。

小冰河時期並不是地方越北受災越嚴重,它的主要破壞力是極冷天氣下產生的自然災害,比如: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北直隸,連南直隸、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論短時期的恢復,大明會處於劣勢,這場仗不得不提前打,朱慈烺也很有信心,七萬天武軍給清軍的壓力將會巨大的(戰死加受傷不能出戰近萬人)。

朱慈烺的提議讓群臣嘩然,崇禎覺得有理,很快召開了廷議。

朝堂上,內閣輔薛國觀等人表示支持出兵遼東,改原有的防御政策為主動進攻。

樞輔楊嗣昌覺得不妥,他言道:「京畿和山東各地遭到清軍洗劫,沒有幾年很難恢復,現在國困民乏,想要支撐一次大規模大戰很不現實,後勤糧草必然跟不上。」

誰都知道,沒有糧草保障,大軍會軍心不穩,不戰自潰。

朱慈烺道:「可以先恢復漕運,從江南運糧,南直隸和湖廣皆有大量存糧,足可支撐十萬大軍一年的消耗。」

楊嗣昌道:「即便江南有屯糧,籌集糧草也要數月時間,加上運往遼東,需耗時近一年,最快也要半年,如何能趕上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