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人口(2 / 2)

晚唐 木子藍色 2209 字 2022-07-10

除了大唐子民不許綁架販賣外,若是各商隊從其它各蕃國販運蕃奴到安東郡王地盤,卻是能進入官府控制的蕃族奴隸專賣場的。

算來,奴隸交易算是眼下最火爆最暴利的一樣買賣了,但由於奴隸買賣有諸多限制,謝成卻是無法做這生意。不過這次新商行的第一單買賣,除了做些絲綢、茶葉、瓷器買賣外,他們的第一票主打生意就是運送人口往遼東。

一個成年工匠,按技術不同,可以從郡王那里拿到五貫到二十貫不等的介紹費。就算是普通的青壯,也能拿到二到五貫的介紹費。哪怕最低的孩童,都拿拿到五百文介紹費。

一船若是裝兩千人,光介紹費就能收四五千貫介紹費,更何況,這一路運送到遼東,船票錢和路上的飯錢還是要收的。另外他們還給這些闖關外的人提供借款,雖然不是高利,但利息也不算少,這同樣是一筆收入。

如果十條船裝滿,其實利潤比起販運糧食來,還要高。

想到這里,謝成對於自己的新商行,充滿信心。

「大官人,馬上就要開船了。」一個童仆走到他的身後,提醒道。

謝成從思緒中回過神來,輕輕嗯了一聲。這小孩子又黑又瘦,個頭不高,腦袋卻不小。謝成問過他年紀,差不多有十二歲了,但看起來,卻似乎只有七八歲的樣子。謝成這一趟十條船上,一共有三千多個這樣的小孩子。

這些孩子從四五歲到十三四歲,全都是杭越明湖常諸州中的乞丐孤兒。這些都是他費盡辛苦才找來的,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找來這些孤兒,又在他的各個庄園中收養了一小段時間。

這些孤兒當中,其中一部份聰明伶俐又長相端正的孩子,被挑出來做了家僮侍女,再長大些,他會送入自己的商行中安排做學徒伙計。剩下的那數千孤兒,他則打算送給郡王。遼東最缺人口,這些孩子雖然還做不得什么事情,但遼東卻是來者不拒。

這些孩子在各州縣都是沒人要沒人管的孤兒,可謝成要帶走他們,當初卻還是付了官府一筆不小的錢糧。這還是以收養孤兒的名義,雖然州縣平時不管這些孤兒,但當地人丁數量增長,其實也是官府的考核政績之一。因此,官府都不願意本地的人口流失,就是謝成與那些合伙人帶走的這些家丁家眷,甚至是佃戶伙計,都還是請了謝氏族長出面,然後又花了一筆重金才讓官府開具了公憑。

若沒有這憑證,在港口是不允許登船的,否則被查到的話,將是重罪。

謝成這一趟出海,所帶的茶葉、絲綢等都是輕便之物,並沒有占多少空間。其余的,全部裝人。十條船三萬石的容量,原本是載一萬五千人標准,最後謝成和他的合伙人,硬是弄來了三萬人。

三萬人,謝成只辦了不到一成的憑證,其余的都都是無證的人,雖然說重金收買了眾官員,可這也還是冒了極大的風險。

「起錨羅!起桅羅!」

十余個大漢的聲音齊整宏亮的叫了起來,頓時喚回了正在出神的謝成,他不由轉過頭去,只聽見桅桿下的轉軸發出「嘎嘎」的巨大聲響,但這聲響瞬間就被淹沒在眾多水手們興奮的叫喊聲中。帆船上的桅桿在轉軸的帶動卜,數丈高的後桅、高達七八丈的前桅、還有那根十丈有余的粗大主桅,緩緩的豎了起艦。

「啊,哦,哦!」帶著無比的驚嘆,一陣尖銳的孩童聲音大叫了起來,頓時嚇了謝成一跳,他看著身邊的這個「小童仆」,但這個「小童仆」卻全然忘記了他,又是興奮,又是震驚的呆呆望著眼前巨人的主桅,嘴里聆自發出單調的叫聲。

這個來自市井的小乞丐,顯然是頭一次見到如此的場面,激動之下,早將這些日子在越州庄園中剛學到的規矩拋到了腦後,完全是沒有規矩的又叫又跳。

謝成臉上浮起一陣微笑,又有幾分理解。

想當初,他在沙門鎮見到郡王的鐵甲海鶻戰艦之時,還不是一樣的震驚萬分。

船上的水手開始忙碌起來,這些水手都是這些年跟隨著謝成一起跑船的老伙計。桅桿下的絞盤不斷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白色的船帆被十幾個水手合力持上桅桿,身處巨大的主帆和前帆之間,謝成幾乎感覺自己被朵朵白雲籠罩著,他雙手緊緊的按住船舷,竭力的抑制著自己激動的心情。

從今天起,自己就是這支商隊的東家了。

五年前,他是如何也不敢相信到這樣的結果的。一個婢生子,居然也能有朝一日,成為人人敬重的大商隊東家。甚至,也許有朝一日他還能成為一名勛士。如今的遼東,就有一百多名爵士和三百多名勛士,這些新出爐的貴族們,原本都只是底層的軍官,現在卻一躍而成了貴族。

遼東不但對於士兵極為尊崇,對於文人也相當尊重,在遼東,不論是官員還是教師或者學生,都是極受人尊重的。而他們這些商人,雖然不比戰士和士人,但卻也遠比在中原更得尊重。聽一些傳言,安東王准備要給一些傑出貢獻的商人們授勛。這個消息,讓謝成心向往之,想想就激動萬分。

一艘小艇飛快的駛到船隊前面,上面的人正向他們揮舞著旗幟。那是港內的指揮船只,正引導他們駛了港口。

帆船仿佛行駛的很慢,但身邊的其它景象卻在飛快的消逝,落在後面,越來越遠。

謝成站在船頭觀看著前方的風景。

日出東方,紅霞萬丈,是那么的美麗,如同此時他心中的希望,如同美好的未來,讓人迫不急待的想要靠近。

船隊緩緩駛出杭州港,各條船上的甲板,涌出許許多多闖關外的人,一個個目光回望故鄉,也許這一去,再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