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節 天地會的客戶們(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2531 字 2020-11-28

「是!」路甲從挎包里取出個本子。

「小的這就去叫。」路大想這唱的是哪一處呢?腳下不敢怠慢,趕緊回到西門關廂的一條橫街上,把住在那里的佃戶家屬們都叫了出來。老人女人孩子,一個不剩。

清點下來學田佃戶一共七戶,男女老少四十多人。一一查點登記。隨後路甲根據事先做好的方案,把人按照性別和體力狀況分派了工作。奇怪的所有的丁壯都被吩咐留下,等候通知。

修路隊在奮戰,這邊又來了新的作業隊。帶著工具、車輛和牛馬。平整土地,挖掘溝渠。原本亂七八糟,橫七豎八的田埂全部被鏟除掉,改成了四四方方的大塊方格田。原本簡陋的土溝變成了縱橫交錯,灌排分開的渠道系統。

接著又趕來了成群的牛。這些牛牽引著巨大的鐵木結構的農業機械――在柴油機和蒸汽機出現之前,美洲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畜力農業機械,每台機械少則四匹馬,多側有十幾匹之多。路大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大型的畜力農業機械――這里改成了用牛牽引。十幾頭牛一字排開在土地上拖著巨大的機械進行深耕的場面使得許多路過的路人駐足觀望,久久不願離去。

整個改造工地喧鬧的就象一個馬蜂窩,這樣大規模的集中人力物力的進行農業生產的舉動,讓路大從心底里感到了震撼:

「這地還能這么種!」他嘀咕著。看見他家大兒子神氣活現的正在站在田埂邊,拿著個奇怪的東西在比比劃劃。小兒子拿著個木片,在上面寫著什么。湊過頭去一看,木片上用個大鐵夾子夾著紙,上面寫滿了字和鬼畫符一樣的東西――他聽人說過,這叫什么「大食數字」,是澳洲人用的數碼。路大連中國人的數碼都不認得,看到自己兒子居然嫻熟的書寫著,還不時和干活的工人嚷嚷著什么,心里有點甜滋滋的――小子們都出息了!可是也有點酸溜溜的,自己這個當爹的一點長進也沒有……

他的感想沒有多久,學田佃戶的丁壯們就由路乙領著,全部被集中到百仞公社去了。在那里將對他們進行為期十五天的天地會種田培訓。

參加培訓班的不止學田里的佃戶,還包括參加天地會種植推廣計劃的其他客戶們。根據通知,每戶至少來一人,最多來三人。來得多半地主自己和家里的壯勞力――小地主種地很多都是親力親為。符不二自己也帶著家里的長工來學習了。

吳南海的課程重點推廣常見作物的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這些農法都是經過長期實踐被證明有效的做法。他早就發現臨高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極低,很多在明代已經廣泛采用的種植技術、農具在這里全部不見蹤影。他曾經問過教諭,本地有沒有賣農書的,教諭居然說這里根本就沒有書坊。要買書最少也得去府城。至於古代的幾部重要農書,大名鼎鼎如《齊民要術》連王賜這樣的讀書人都沒聽說過。

不用說21世紀的新式農業了,連17世紀的先進成果都沒吸收。所以吳南海搞得教材以簡單易學為宗旨,結合當時的先進農業技術,重點講授水稻、小麥和紅薯的種植技術。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

顯然,農業部門采取自己先種田,取得成績之後再進行推廣的策略還是走對了,否則以吳南海上課時候的某些奇談怪論,這些農民會相信他才怪。

吳南海一邊上課一邊擬訂播種計劃。他不准備給這些客戶太多品種的新作物。實際上,他傾向於讓他們變成單一作物種植農場。

水稻是糧食生產的重頭戲,吳南海打算今年在這些客戶的田地里推廣矮腳抗倒伏水稻品種。根據本時空臨高的積溫水平遜於現代時空的氣候特點,采用稻-稻-小麥的輪作方式。

小麥的產量雖然不高,但是相較於水稻,小麥在田間管理方面消耗的勞動力也少得多。另外一個因素是穿越集團里許多人喜歡面食,大伙都希望食堂里能隔三差五的做些包子饅頭面條餅子之類群眾喜聞樂見的食品。最後,海軍期望未來能用烤制的餅干而不是奇怪的米餅作為航海用干糧。

其次是紅薯。他准備在所有的客戶旱田里都種植這種高產作物。以盡快起到示范推廣作用,讓更多的農戶接受這種作物。能夠大量的生產紅薯,有了紅薯就有了淀粉工業,有了淀粉工業就有現代食品工業。不管是淀粉工業還是食品工業,產生的下腳料都可以作為飼料。

有了飼料,養殖業的規模可以進一步的擴大。養殖業中產生的牲畜糞便、廄肥還田為土壤提供充足的養分。

與此同時訂單養殖的推廣也在進行中。按照自願申請的原則,葉雨茗與百仞城附近的若干農戶簽訂了養殖協議,將雛雞貸款給他們。

申請養雞的人比預計中要踴躍。只需要20個雞蛋就能換回一只雞,而且以後的雞蛋澳洲人還全包銷,這其中的利益是頗具吸引力的。因為價值不大,對小農戶來說即使是投機也冒得起這個風險。

雛雞數量有限,第一批能領到雞雛的只有二十戶而已。其他的農戶就只能先掛號排隊等待了。葉雨茗認為這樣也好:承諾的提供配方飼料的事情,因為蚯蚓養殖還沒上規模,還不能完全落實,貿然的把規模擴大了,承諾的東西卻供應不上會嚴重影響聲譽。

葉雨茗將養殖戶完全分開,基本上是采用每村一戶的模式沿著文瀾河兩岸的主要農業區的村落鋪開。以期達到較好的示范效應,同時,他還准備未來以這些養殖戶作為各村的農業科技傳授點。

緊鑼密鼓的推廣工程之外,農業部還在這邊搞高產田。吳南海一人難分兩身,干脆把高產田的事情完全交托給了法石祿。每個人都忙得不可開交。不過這樣一來,計劃中農葯廠就變得無人問津了。吳南海考慮再三,決定還是把土農葯廠和衛生部門合辦,聯合成立了農業葯劑廠,除了制造土農葯之外,還負責制造獸用葯品。

十五天的培訓結束之後,吳南海宣布大家可以各自回村准備農具田地了。對口下鄉的「農技員」會很快就下鄉來做具體指導。

眾人原本就被上課的內容搞得稀里糊塗,因為多半都不識字,記不了筆記,正愁記不全,聽說有人來上門指導,不禁發出一陣贊嘆。

「上門的技術員不用支付報酬,這些都包含在你們的服務費里了。食宿由你們各家預備,伙食費由他們自理。」

聽說這上門的技術員吃飯還自己付錢,眾人都覺得過意不去。有人道:

「這可使不得,請個長工東家都得供飯,這飯錢就不用出了。」

「技術員一天吃三頓,每頓半斤米……」

「就是吃一斤我們也供得起啊。」

「每天有一只雞,沒有雞有一條魚也行了,一斤一條的那種,每天還得有一只雞蛋……」

原本熱烈的表示願意免費提供伙食的人都不吱聲了,只有加來那邊的劉友仁說:

「沒事,這點我家也供應得起。」

「劉財主你家當然供得起了。」有人在酸溜溜的說話。」

吳南海現在多少能聽得懂一點臨高話了,便對這表態「供得起」的人多看了幾眼。只見此人不過三十年紀,生得膀大腰圓,穿著和當地的一般農民無二,只是衣服不破不綴,整齊干凈,腳上是一雙青布鞋,沾滿了泥水。吳南海知道舊時的農民極少穿布鞋――在田間勞動極易磨損,平時多半是光腳或者穿草鞋。到城里辦事會帶雙鞋子,進城的時候才穿上,出城再脫下。這樣完全不愛惜鞋子的人必然是個有錢而且滿不在乎的主。再看他腰里還插著一支湘妃竹的煙桿,墜著個白玉的墜子。

他隨手翻看了下個人資料。劉友仁是加來村來得,自報有三百多畝土地。不過情報委員會的人告訴他,劉友仁其實不住在加來村,而是村外數里地的一個寨子。是典型的在鄉間結寨自保的土豪。整個劉家寨的土地起碼也有五六千畝。劉友仁參加天地會這一手大約算是投石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