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節 糧食供應(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32 字 2020-11-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臨高啟明最新章節!

第一百一十八節糧食供應

物資的大頭是糧食,濟州島和高雄需要6個月時間才能實現糧食上的自給自足,台灣高雄屏東地區最少為4個月時間。也就是說從發動機計劃啟動起,需要維持20萬難民5個月的糧食需求,並保障大約1萬歸化民人員的飲食需要。

按照熱值計算,難民每人每日需要的熱量折算為糙米350克――雖然比較低,但是大多數難民不安排勞動,以休養為主。這樣每日需要70噸糙米,每月為2100噸,5 個月時間為1.05萬噸。參與人員日均供給750克。每月消耗的糧食為225噸大米。需求為1200噸。另外衛生部從營養的角度建議增加10%的蔬菜和蛋白質,以保證難民的身體健康狀況。所以還需要提供一定數量的蔬菜和海產品。這部分物資中的大部分可以組織難民在當地就地解決――天地會提供技術指導、種子和生產工具。

這些糧食中還不包括濟州島上的原住民的口糧需求。雖然島上肯定有一些糧食儲備,但是濟州島本身不是產糧區,一直到21世紀,濟州島上的主要農產品還是柑橘。島上的大部分土地用來飼養馬匹。顯然,該島的糧食原本就需要從外部輸入。

「根據我們查閱的情報資料,李朝在濟州島上設有規模很大的監營,」索普說道,「官奴婢至少有一萬人以上。為了供養這部分官奴婢,監營必然會有一二個月的糧食儲備。島上少量的平民百姓應該多少也有些糧食,暫時用不著我們供應。但是要把後期的供應考慮進去。」

濟州島距離朝鮮半島和***列島都不算遠,小規模的從這兩個地方補充些糧食還是辦得到的。***當時對白銀出口已經開始有所限制,但是沒聽說有限制大米出口的。

難辦的是台灣的中轉基地,當地沒有采購糧食的渠道,台灣的土著民農業水平很低,根本沒有余力供應糧食,荷蘭人的興趣是做買賣,對開荒種地沒有興趣。北港一帶雖然從顏思齊時代起就有福建移民開荒屯墾,鄭芝龍也不斷的繼續向那里輸送移民。但是台灣的糧食生產一直不理想,一直到清代還要依賴外界輸入供應。從鄭芝龍那里得到糧食供應的可能性極小。從大陸買糧的可能性也較小――福建原本就是個缺糧的省份。

糧食的供應的大頭只能依賴自運。後勤部門需要籌備大量的糧食。企劃院對糧食供應是做過預案的――從山東和浙江搶運來得人口得有飯吃,有衣穿,這些都得統一籌劃。

現在臨高政權掌握的不只是一個臨高縣了,夏季覺醒戰役之後,整個瓊州的各地方政權已經完全被元老院按照明皮澳心的模式控制了。糧食供應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有限。

瓊南各縣田畝稀少,對擴大糧食儲備貢獻不大――只要從瓊南各縣的糧賦數字就知道當地的農業生產率了;瓊南只有崖州的糧賦有三千石,諸如感恩、會昌等州縣,不過上千石,甚至幾百石的。相對來說瓊北各縣農業狀況較好,尤其以瓊山縣、文昌等地的農業最為發達,是瓊州府的主要糧食產區。民政人民委員會的工作隊從1630年的下半年開始就在瓊北各縣逐一開展清理田賦的工作了。

瓊州全府的田賦總額正耗總額為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九石。一部分收取糧食一部分收取銀子。由於瓊州府的商品經濟很弱,白銀流通極少,所以大部分還是以糧食作價的。

這筆正額中,大約有一半多是要啟運到京、司、廉。也就是說,每年要從瓊州府外運四萬到五萬石。大約有四萬多石留在本府,充作軍餉、行政開支和儲備糧。留下的這部分當然就是企劃院的可支配糧食了。

當然,實際上百姓的繳糧數字遠不止八萬五千石,根據民政人民委員會和稅務總局在臨高進行「清理田賦」的工作的經驗推算。全府的實際繳糧數至少應該有十四萬石。多出來的糧食實際是被層層中飽私囊了。

也就是說,元老院可以在維持現有負擔水平的前提條件下從瓊州府征集十四萬石,整個瓊州府在繳納給大明的四萬多石額定起運的賦稅之後,大概能夠向元老院奉獻上十萬石的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