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節 地方財政(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34 字 2020-11-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臨高啟明最新章節!

陳策想瓊山的工商業在本時空的海南是最發達的,而且完全是自然發展起來的,和臨高這樣靠著澳洲人的扶植才發展起來的商業根本不是一碼事。

「才干了幾天的縣長,地方主義的尾巴就露了出來。」陳策暗暗說道。看來這稅務問題以後還有得飢荒好打了。目前臨高還沒有具體的分稅制,收上來得稅怎么分配看來又是件麻煩事。

陳策雖然身在德隆銀行總行,每天忙於謀劃各地建立支行,建立初級稅務機構,但是財政系統上的矛盾隨著春季覺醒和治安戰的結束漸漸浮上水面。

各地縣級政權相繼建立起來,地方財政和稅收就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了。

臨高縣盡管有熊卜佑這個資格最老的縣辦主任,但是臨高縣並沒有單獨成立什么行政機構,一切的建設和投入都是執委會直接投入的,和地方財政稅收沒什么關系。

至於三亞大區也算不上一個地方政權,它只算是一個派出機構――因為當地原本即沒有人口也沒有工商業或者農業,三亞是完全由元老院搞起來來的一塊殖民地。它的絕大多數產出:礦物、農林產品、漁業產品也全部運到臨高,而當地所需要的物資,從衣服、糧食、工具乃至用得燃料都是從臨高運去的。投資全部來自臨高的撥款,運轉也依賴臨高撥來的物資和現金。三亞大區完全依附於臨高的母體,經濟上就是一個徹底的附庸。

但是現在他們控制的各個州縣,盡管每個縣的經濟狀態不一,但是每個縣都是一個**的經濟體。有一座城池。若干村落,多少不等的人口。有田地,還有一點規模不等的工商業。過去臨高即元老院的模式已經沒法繼續下去了,每個縣都有了元老當縣長,搞了一套行政班子。

有了行政班子,就牽扯到地方財政問題。大明在朱八八時代的財政政策基本上是中央拿走一切,地方幾乎留不下什么。從集權的角度來說的確是卓有成效,但是對地方行政就是災難了。縣里因為沒有足夠的財源。縣令幾乎什么都干不了。甚至維持基本的行政都難以為繼,自然不動一點歪腦筋,搞些體制外流動資金就沒法把官當下去了。

這個體制的弊端元老們都看得明白。但是該如何改進牽扯到的就是一篇大文章,不僅牽扯到稅制、財政制度還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分配這一重要課題。執委會最近一直就這個問題開擴大會議。經常討論到半夜才散會。

在沒有制定出確切的方案來之前,暫時使用的是行政經費全額撥付的方式。每個縣辦主任上任之時,由財政總監部一次性發給一筆流通券。目前的流通券還是以糧食作為准備金。根據撥款的數字。由企劃院撥給等量的糧食作為准備金。當然糧食本身並不需要遠途運送,治安戰結束之後,企劃院在每個縣都掌握了相當數額的糧食,主要是原先各縣的官倉糧食和在治安戰和清丈田畝中沒收、繳獲的糧食。這些糧食除一部分運往臨高之外,余下的依然存儲在各縣的糧倉中,只要在賬目上過一下就好。

發給各縣的資金並不直接到縣辦主任的手里,而是存入當地德隆支行的財政專戶。由縣辦主任具體支用。因為地方行政開支是千頭萬緒的,所以財政總監部專門開列了一個經常性項目開支列表。這樣大概可以知道每個月需要撥款的數字,這筆開銷屬於專款專用,縣辦主任不能以其他名義支用。這樣就不會出現領導一時沒譜把錢花過了頭。到月底沒法發工資的窘態了。

編制經常性開支表並不容易,誰也不知道一個17世紀的縣每個月需要多少行政開支。而臨高的財政開支又不具備任何的參考價值――一直是在打統賬的。特別是在財政供養人員的開銷上,各縣的機構怎么安排,設置多少人員,人員的級別和工資是什么樣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決定下來。所以管理也只能相對粗略。程棟要求暫時編制的額度宜緊不宜松,以免口子大了將來難收。

經常性開支之外的其他開支暫時就由縣辦主任在月度總額內自行開銷,只能節余不能超支。

至於各縣的收入:包括稅收、罰沒、繳獲等等,全部上繳企劃院和財政總監部。

這種統收統支的財政政策當然是很不妥當的。特別是完全抹殺了各縣的財政自主權,就本質上說和大明的地方財政制度沒多少區別――甚至管得更死。但是目前來說也只能如此了。執委會對地方政權的要求是「穩」,在維持好地方治安的同時。將各地的資源先征收上來供應元老院的運轉。至於搞經濟建設並不是縣辦主任的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