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節 思賢滘(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25 字 2020-11-28

此地是珠江三角洲回咽地帶,又是廣州西面的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粵桂軍閥,中日軍隊,都圍繞這個地方展開過戰斗。

「索老爺請看,這便是思賢滘了。」林銘指點著。

思賢滘就在三水縣城的對面,這是一條溝通西江與北江的河道,長約15公里。它溝通了西江和北江,加上離思賢滘以北三公里處注入的綏江。便成為廣東的「三江並流」之處。這里江面開闊,浩浩盪盪,一望無垠。站在船頭可以看到渾濁的西江水和清澈的北江水在這里交匯。兩江相匯處,可以清晰看到清濁交界形成神奇景觀。

索普已經大概知道思賢滘的水文資料:水深大約5米,西滘口寬100米,東滘口寬200米,中間寬500米。此滘恰似天然運河,對調節西、北兩江流量,溝通航運。便利排灌。發展生產,起著重要作用。

這條短短的思賢滘的寬度、水深,都可以作為船舶的停泊地。索普大概記得,在另一個時空,這里可以停泊5000噸級別的船只。

「思賢滘,思賢滘,這名字還真文縐縐的。」康明斯說道。

「這名字可是大有來頭啊。」林銘趕緊插話,「此地原名滄江,據說白沙先生曾經到此訪其門生陳冕不遇,書題『思賢』二字而去,後人遂以此命名。這里還是三水八景之一嘞。」

「哦?」康明斯不知道白沙先生何許人,也不感興趣,但是對這景觀還是很有興趣。

林銘見他興致勃勃,便介紹道這里每逢訊期,西江或北江洪水上漲,便通過思賢滘相互倒流,往往因水位落差較大,加上兩江水色明顯不同,西水黃而北水綠,形成奇特的「思賢洪波」。

「……那時候,但見綠浪洶涌,黃濤澎湃。怒號咆哮,震天撼地,仿佛十萬黃龍青龍大鬧江海。這酷似涇渭混流的奇觀當地人便稱之為鴛鴦水。」

「原來如此。」康明斯點頭,他注意到三江匯流的要津處有一座小山,雖然海拔不高,但是地勢十分有利,來往三江的船只幾乎都要從它眼皮下經過。在這里設一炮台就可以控制住附近江面。轉頭問謝澎:「這是什么山?」

謝澎手捧繪圖板,正做著標記,見首長發問,立刻回答道:「這是昆都山。海拔62米。」

康明斯拿起望遠鏡,仔細觀察了下小山,說是山,實際只能算座丘陵,即不奇也不險。不過這倒是符合他們的需求。

「別看這山不起眼,前禮部尚書何維柏曾經在山中結廬讀書,至今留有讀書堂、曬書台遺跡。」林銘猶如一個稱職的導游。

再把望遠鏡轉向三水縣城方向,在他看來這些縣城幾乎都是一個模子里倒出來得。城牆、城樓、瓮城……縣城沿著江河的走向大致是一個三角形,東面和北面都緊靠江河,南面挖掘城壕。如果是冷兵器時代的軍隊,三水縣城的確是一個相當困難的目標,但是對伏波軍來說,水陸並發,用不了一小時就能攻下來。

「縣城外高崗上的塔叫什么塔?」康明斯問道。

「哦,那是文塔,崗叫魁崗。當初本地縉紳們看這里風水好,特意修此塔以借此地水勢蓄積四方文脈。」

「這名字起得就是吉利。」謝澎說,「又是文,又是魁的。」

因為天色已近黃昏,林銘便提議在河口鎮泊船過夜。夜里行船不太安全,尤其是西江這樣沒有經過任何航道整治的大河,再者本時空的治安也靠不住。

船便靠泊在北門外河堤下,這里建有一座道教宮觀,索普和康明斯對求神拜佛都不感興趣,只關照鏢師們嚴密警衛。

船停下不久,便有縣里的衙役們抬著食盒,送來一桌酒席,盡一下地主之誼。正好被中午被口糧折騰過得眾人打個牙祭。其中一味燒禾花雀更是引得一片贊譽:此時正是禾花雀最肥美的時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