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節 造幣工藝續(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29 字 2020-11-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臨高啟明最新章節!

大家就整個工藝流程和幣材規格又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有人提議這個規格的銀幣太厚了,實際上袁大頭的尺寸的39mm,厚度是2.3mm,如果鑄成31mm直徑,銀幣厚度就變成3.64mm。而且也根本吹不響――吹、聽,是民間鑒別銀幣真假的重要手法,鑄得太厚了,反而給假幣開了方便之門。

他提議新銀幣的壹元規格改成每枚25g,厚度2.5mm,直徑為35.2mm。好處的可以使得銀幣的尺度完全標准化:40枚一包就是10cm高度,重量正好是1kg。易於清點和包裝。

輔幣的尺寸也作相應的調整。冶金部門提出,鑄幣無需使用電解的白銀或者紫銅。火法白銀和銅材也可以達到99%的純度,火法冶煉的含有的少量雜質主要是對導電性能有妨礙,對沖壓硬幣沒什么影響。

關於輔幣,有元老提出四分之一元的概念對土著來說不夠不直觀。在使用上恐怕會引起誤會,不如改為鑄造二角和一角的銀毫。

「把25分改為20分在生產上倒沒什么問題,但是我們要損失一筆鑄幣稅。」程棟梁沉吟道。

「哪里損失了?」

「生產1枚25分和1枚20分在成本上是相差無幾的,就算縮小尺寸和重量能減少一點成本,實際上省不了多少。等於我們每鑄一枚20分就損失了5分錢的收益。同理我們也不能鑄10分的硬幣。」

「為什么呢?」

「差額太小了。從鑄幣的角度來說是虧本的。」程棟解釋說10分和20分面值上只差一倍,且不說鑄造成本的差異微乎其微,單就幣材成本來說。2個10分硬幣的成本反而高出1個20分的硬幣。

民國時代的廣東大量發行銀毫,面值有20分、10分和5分的。但是大量鑄造流通的就是所謂的雙毫,後兩種因為成本高。易損耗,發行不多,使用更少。

「如果一味縮減幣材的成本,銀幣成色就會太差,銀幣要是成色差到5成以下,實話說就沒什么意義了。」

「我看不如發行10分的銅元。這樣成本上就過得去了。銅元可以用黃銅做,再摻入少量的鉛。含銅量可以控制在60%。」

「輔幣的需求量可是驚人的,得用多少銅才能滿足需求……」『

「我們本身就有等額的紙幣發行的嘛,銅幣少發。紙幣多發就是了。」

單論銅材的儲備,企劃院的數量倒不在少數,這幾年近乎變態的收集銅材,使得企劃院儲存了相當可觀的銅材。不過,由於電力、制冷、通訊和一部分機械工業上的需求,銅材沒法說寬裕。更何況鑄造銀幣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銅。

「備忘錄里還提出要電解銀、電解銅,咱們的產能就更難以滿足了。」

「要是現在電管夠的話,我倒也不反對用廣泛使用電解銀、銅,畢竟電解有色金屬之後。陽極泥中會有很多我們平時難以獲取的稀有金屬。不過現在咱們的電力缺口還是很大的,紫銅滿足電力工業還不太夠……」冶金部門的元老面帶難色。

接著又有元老提出硬幣上沒有發行機構,似乎有所不妥。雖說現代硬幣上一般是既不壓制國號,也不壓制發行銀行的。不過在本時空似乎還是應該加上的相應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