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八節 公務員考試(七)(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18 字 2020-11-28

「打湯啦,大家注意接碗!」

隨著又一聲吆喝,又一輛「疾風」沿著巷道推來,上面放著幾個大號保溫桶和大疊的黑皮粗釉碗,工作人員把碗放在「號板」上,舀一勺湯。湯里漂著些許豆腐,還有少量的油花。

考生們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有些上午考試純粹亂填答案,心里無底的考生心道:能吃上這么一頓好飯,就是考不中也值了。

眾考生吃完飯,又有工作人員推著大筐來回收垃圾,木盒子和筷子自然是丟棄不要了,這粗釉碗卻可以和竹筒水壺一般,由考生帶回去做個紀念。

眾人見澳洲人行事如此豪奢,不由暗暗乍舌。也多了幾分對元老院的公務員的向往之情。

考生們吃過午飯,有的眯眼養神,有的在那回憶備考的內容,亦有的,繼續在甬道里高談闊論。

此時的袁舒知,卻獨自坐在號中,他努力調整著自己的心態,下午的申論對他這種老童生來說應該是優勢項目,那些早期歸化民接受大宋系統教育早能在行測上壓他這樣的舊文人一頭,但是在寫策論上都是些沒營養的屁話,翻來覆去的就那幾句,什么為元老院和人民服務啊,什么偉大的,正確的元老院萬歲,庸俗至極,連個馬屁都不會拍。

到了下午兩點,申論考試的銅鑼響起了。袁舒知打開新發下來的文件袋里的申論材料開始閱讀起來,本次申論題形式上和舊時空類似,開頭就是材料,題目在後面。

其實這申論的形勢和過去科舉考試中第三場,即「策論」大同小異。袁舒知雖沒有參加過鄉試、會試,但是學寫八股的時候也要接觸到這些內容,所以並不陌生。

策論本來是要考查考生博古通今的能力,需要考生通讀史書,以及當朝政書。不過到了中葉之後,由於科舉考試只重第一場的「四書義」,對後兩場的考試輕視。所以考生們多只讀《文獻通考》,《大明會典》。一古一今來應付。甚至有背作文考場謄抄的。甚至有狀元殿試的策論也是背來得。

袁舒知考前通讀了好幾遍《申論二百題精選》,大致明白了這策論和申論的異同。要說共同點,那就是都要求考生表現出文字表達、分析判斷的能力,提出的對策要有可行性。但「申論」在內容上比「策論」更具有現實針對性,也就是說更偏重「實務」。

材料是這樣的:

材料一:

閹黨

閹黨一般指偽明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宦官干政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現,例如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是東漢由盛轉衰直至逐漸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後期,宦官勢力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系。中晚唐的宦官的行為,實際是家奴在參與皇室的內部糾紛,如同舊社會豪門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別幫助其主子爭產業,而並非奴婢的權力真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偽明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特別是擁有披紅之權,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

明朝初年,鑒於歷史上宦官專權的嚴重危害,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下詔嚴禁宦官干政。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後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明宣宗開始在宮內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由此埋下偽明閹黨專政的禍根。明英宗幼年即位,寵信宦官王振,閹黨勢力開始形成。此後明憲宗時宦官汪直、明武宗時宦官劉瑾都曾廣樹黨羽,專擅朝政;明熹宗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專權,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權勢,閹黨勢力達到歷代頂峰;崇禎即位之後,魏忠賢先被免職謫去鳳陽,後被迫在路上自殺,閹黨主要成員伏法,閹黨勢力受到致命打擊。

材料二:

東林黨

東林黨是偽明朝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黨」之「黨」,是朋黨而不是實體政黨。偽明萬歷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我大宋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東林本是一個研討時文、講授儒學的文人團體,然而正值偽明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缺少實際解決問題的具體作為。東林人士在當時遭到宦官(閹黨)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偽明朝廷激烈的黨爭局面。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系或支持同情講學的偽明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