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節 拋髡投明(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19 字 2020-11-28

身邊的衛士當即將蔣鎖的繩索解開。蔣鎖此刻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三下兩下便將彈葯裝好,隨即槍抵肩,略略瞄准便扣動了扳機。

這一槍便將二十丈之外的香火頭打滅了。

官長的眼睛頓時放出了光芒,低聲道:「好!」

從這天晚上起蔣鎖便不再是苦力了。

「鄙姓易,名浩然,在熊督師的幕中任贊畫。」官長的態度很是和藹,一點沒有老爺那種拿腔作調的威勢,「你即知髡軍的底細,又願意為朝廷效力,將來的前程不可估量。如今廣東的形勢危如累卵。此次我回廣東,正是要將這批槍械帶回。」

蔣鎖不知道南洋步槍是怎么流入到易老爺手里的,但是他知道這必是秘密,便一言不發

「……槍雖好,用來也簡單,可惜沒有一個人能用的象你這么好。髡賊不愧有善練強兵之譽,可惜可惜!」

他說可惜的時候雙眼望著東北方向夜空,眼中滿是悵然之色。

「若是澳洲人願為我大明效力,何愁東虜不滅,流寇不平!可惜如今已經遲了!」

易浩然將他帶回了肇慶。一路上,蔣鎖知道這位幕僚師爺原是遼東人,有個秀才的功名。不過比起四書五經,他對兵法更有感興趣,《孫子兵法》、《武經總要》之類的歷代兵書被他翻來覆去看了上千遍,以致閉上眼睛都能倒背如流。他屢試不第,家累益重,易浩然要養家糊口,在廣寧的一家武將家中任教。雖然掙錢不多,倒一家安穩度日,其樂融融。

四十歲那年,朝廷的大軍在薩爾滸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遼東各城池相繼失陷,東家戰死,廣寧撤鎮,他帶著全家往關內逃難,一路妻離子散,好不容易在京師落腳,只剩下他孑然一身了。

總算他在京師還有幾個師友親戚,輾轉請托,靠著自己的出身遼東的優勢和「知兵」,易浩然在即將出關的袁崇煥幕中謀了個差事。他在袁崇煥幕下,有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見證了遼東曇花一現的勝利,也看到了袁崇煥、毛文龍之間的爭斗。袁崇煥被捕下獄之後,無處可去的易浩然靠著這點資格又投奔到起復的孫承宗幕下,隨他收復關內四城,然後又看著他旋即被排擠,稱病引退。已經年過半百易浩然得了孫承宗的一封「八行」,投奔兩廣總督熊文燦幕下。

熊文燦幕下這樣靠著面子舉薦來的幕僚不知凡幾,自然也不會高看他這位秀才公,不過每月資助他一些錢糧,撥一間屋子居住而已。平日里也不叫他辦事。易浩然也樂得清閑,四處游玩。他已經是但他卻發現廣東也並非沒有戰亂的樂土。幾年之前,王尊德集全省之力討伐澳洲人,卻在澄邁大敗,髡賊入寇珠江口,廣州城也險些淪陷。

這一仗當時在朝中也是引起軒然大波的,官兵陣亡散失人馬數萬,將官損折多名。不過,事後聽聞「髡賊」在廣州城下戰敗,泛舟出海逃去。只在瓊州沿海四散作亂,已不足為患。

然而他很快發現真相不是這樣,澳洲人不僅沒有退去,還實際上控制了整個瓊州府,甚至在廣州城外就有他們的營寨。只不過他們不搶不殺,大家都能謀個太平,這才能掩飾過去。而廣東官場對髡賊完全是「畏髡如虎」,對髡賊的一切都是不聞不問,只當他們不存在。

易浩然知道髡賊「賊勢已成」日後必成大患。便四處訪問澄邁之戰和珠江口幾次與澳洲人交戰的親歷者,很快他就意識到髡賊是比建虜更為凶險的對手。

幾經沉淪,他已經識盡了官場的虛偽,可他心中總有種忠君報國的情懷;加之見識過太多戰亂,要讓百姓們免受生靈塗炭之害,就必須能打勝仗。

「要天下太平,只有以戰止戰。」易浩然在往肇慶去的船上如此說道,「髡賊也是人,兵丁亦都是貧苦的百姓。所倚仗不外乎船堅炮利部伍嚴整。只要朝廷能下決心精器械,練新軍,不愁髡賊不敗。」

易浩然毫無老爺的架子,也沒有上等人要求教於人時候降尊紆貴的做作,他對蔣鎖談及自身,談及天下大勢,論及對「髡賊」的看法的時候,都很坦然。而蔣鎖說起澳洲人、伏波軍的事情,也是頭頭是道。

兩個年齡身份懸殊的人便在這一路上的交談中相知相交。到的肇慶時候,蔣鎖已經知道,這批武器的確是從髡賊手中弄到的。熊文燦花大錢從福建和山東搞來了一批南洋步槍和彈葯。准備裝備自己的家丁。因為路途遙遠,易浩然這個「閑人」便得了這個差事。

回到肇慶,易浩然繳了差事,又將此事悄悄與熊文燦稟報了。引來了熊文燦很大的興趣。他秘密召見了蔣鎖,對他「棄暗投明」予以嘉許。一番問答之後,雖然心中對蔣鎖的「悖亂無禮」略有微詞,認為他「久染髡賊習氣」,但是看在他對「髡情」熟悉,又擅「髡器」的緣故,還是對他贊賞有加,賞了他五十兩銀子,授了他中軍哨官的軍職,專門負責家丁的訓練工作。

易浩然因為辦事得力,尤其是收了蔣鎖這樣一個「人才」,在熊文燦幕中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幾次對談,熊文燦發現易浩然不但知兵,且對髡情的分析看法頗有獨道之處,便漸漸有了倚重之勢。這一下,卻惹來了常青雲這個「髡務第一人」的傾軋。熊文燦為了平衡雙方關系,又為了加強自身的戰力,便打發易浩然到廣西練新軍,蔣鎖隨著去了,在廣西又升了千總。

這支不過五百人的新軍,雖然不全是用南洋步槍武裝起來的,卻是熊文燦花了大價錢武裝訓練起來的。此時,蔣鎖正帶著這支人馬,守衛在梧州城西桂江對岸的榜山上,既然背後刺殺有賞識之恩的首長是不義的,不為青霞報仇也是不義的,那就堂堂正正地在戰場上了結恩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