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節 威逼利誘(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11 字 2023-02-20

眾鄉紳沒想到張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估量九江的魚花產量,皆是一驚。關伯益道:「縣父母慧眼如炬,學生佩服。」

「那你可知西海每年可產多少魚花?」張梟又問。

「學生不知。」

「一百二十億。」張梟道。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後、人工繁育技術發展起來之前的十多年中,西江廣東段每年捕撈的魚花約五十億尾,廣西段約七十億尾,但在明末落後的生產條件下,每年能捕撈起來三四億尾魚花已經是相當可觀了。

眾鄉紳雖不知張梟憑什么斷定西海每年可產這么多魚花,但從他一口算准了本鄉每年的捕撈量來看,他說的數字可信度卻是極高的。

宋國威道:「西海每年可產之魚花雖多,然捕撈魚花全靠『漁師』望天,實難再增產量。」

張梟模仿古人的語調說道:「凡取魚花,自三月至於八月,當日落時,望某方電腳高,則知某方無雨,某江之水不漲;某方電腳低,則知某方有雨,某方之水漲,漲則某魚花至矣。來自柳、慶、越三旬、兩旬;來自南寧則兩旬、旬半,余各遲速有差。我還知梧州以下至九江段,汛期開始早而結束遲,九江鄉人喜好之鱅、鰱魚所占比例高於其他支流,鰱魚約占5%至10%,鱅魚1%至10%。」

這位澳洲人的縣令竟然對本鄉的魚花捕撈如此清楚,眾鄉紳一時不知張梟葫蘆里賣的什么葯。朱氏族長朱伯蓮道:「縣父母既然知道魚花裝撈之法,當知本鄉確實是靠天吃飯。」

「好個靠天吃飯,」張梟用扇子指著帳篷頂,說:「現在大宋元老院便是天。九江鄉人可裝撈魚花,肇慶、封川鄉人難道不可?」

不少人聞言忍不住打了個寒顫,九江鄉的魚花壟斷捕撈權說到底是完全依賴於政府的政策,而非什么不可替代的自然稟賦。張梟的這番話是真的直戳他們的要害,就差把「威脅」二字寫在臉上了。

行軍帳中的場面一下子便冷了下來,黃熙胤知道雙方都在相互試探,便不插嘴。沉默許久後,張梟見火候到了,慢悠悠地說:「眾位老先生,不是本縣不講武德欺負老年人,如今倒有一筆好買賣,不知道在座的願不願意賞本縣這張臉。」

關伯益道:「縣父母為我等謀出路,自然是要鼎力支持。」

張梟道:「我准備向廣東大區提議,尋一處寶地,建設一個國家級淡水魚人工繁育基地。」

「人工繁育?」在場的鄉紳都難以置信地瞪大了眼鏡,從古自今都是從江河湖海中捕魚,即便是魚花,也是老天爺的饋贈,從沒聽說過什么人工繁育。

張梟故作神秘地問:「你們可曾發覺去年有些地方買的魚花不是九江出的?」

「呃,略有耳聞。」

「不錯,那些魚花正是我元老院在臨高做技術攻關時出產的試驗批次,」張梟有些得意,當時搞技術攻關的時候,需要用到魚腦垂體激素刺激親魚排卵,腦垂體的提取和保存技術還是他搞定的,他繼續說道:「人工繁育就是字面意思,以後魚花都從魚花場里生產出來,不用再去江河里捕撈。基地建成後兩年內,魚花產量至少在你們現有的捕撈量基礎上增加十倍,十年內增加百倍。」

外鄉的魚花自然令鄉紳們感到隱隱的不安,但這位新縣長實在是好大的口氣,竟然誇下海口能讓魚花產量增加十倍、百倍。他們不知道的是,舊時空60年代突破淡水魚人工繁育技術後,到70年代九江就已經達到了700億尾產量,更不用提元老院穿越前的5000億尾規模。

「只是如今北方天災不斷、硝煙四起,增產這么多魚花如何銷得出去?」有人擔心地問。

「這么說在座的對我元老院的紅旗還能插多久沒有信心咯?」張梟話里帶著些輕蔑。

「不敢!」

「草民絕無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