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節 逍遙墟風雲(一)(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19 字 2023-02-20

說著,從懷里掏出幾枚錢來。

李廣元拿過一枚,卻見這錢比永樂通寶要小上一圈,份量也輕一些。雖然入手銀閃閃沉甸甸,但是並非銀錢――澳洲人發行的壹圓、半圓、貳拾分的銀幣他都仔細把玩過。入手大小、質感和份量完全不同。

捻起錢幣湊近了仔細打量,這枚錢幣的一面以宋體字凸刻著「壹文」,下面圍以麥穗以及大食數字和一些西夷文字;另一面用大號的大食數刻有「1」字樣,背景是一個尖頭大船,不問可知,這就是髡賊的大鐵船了。

元老院早先發得是元和分,一元兌一百分,然而在實際使用中,分幣的面值依舊過大,所以市場上依然使用小額交易使用社會上留存的各種銅幣,乃至湊整買賣貨物。市場上流行的銅幣種類甚多,輕重質量不一,所以銅幣和分幣的兌換率並不固定,有些地方認五文錢一分,有的地方十文,有的地方十六文,這些都對元老院內部的經濟活動,商品流通帶來了不便,還影響了元老院回收銅幣中的銅資源,所以在分幣以下繼續發行更小面額的輔幣很快就提上了貨幣發行的最高順位。

輔幣的單位被定位「文」,以迎合老百姓的使用習慣和口頭稱呼。然而具體采用什么作為文幣,大家卻犯了難。普通的銅幣是萬萬不行的,元老院登陸以來就一直缺銅,通過對日貿易和開礦,有了一定緩解,但銅價還是高企,發銅幣基本收不到鑄幣稅,甚至還可能被人私熔了薅元老院羊毛。

發行鋼幣自然是最優解,但是元老院並生產不銹鋼的能力,如果用碳鋼制作,很快就會在流通中被腐蝕,嚴重危害法定貨幣的嚴肅性。

至於用鎳幣――這也是舊時空小額輔幣的最常見金屬材料。偏偏這種廉價有色金屬對元老院來說是稀缺材料。對應的還有鋁幣。

最終的妥協就是發行紙幣。反正現在的元和分都發行了紙幣,從接受度和流通性來說算可以接受。因此文一開始便是全紙幣,兌換率為一分兌十文。

李羅二人對髡賊的分和文的紙幣早已習以為常,這會突然出了硬幣,自然有些詫異。

這倒要仔細的看看。李廣元心想。

從入手的質地看,這新的「文」秉承澳洲銀元的特點,材質光潔,花紋細膩,外緣和硬幣一樣有凸圈,十分精巧,只是沒有像銀元一樣有細密的刻紋。可是對著光仔細看,凸圈上卻有細若蚊蚋的番文文字。真不知道是怎么刻上去的。

「這是一文錢?!」羅和英有些難以置信。雖然篤定這錢幣的材質既非銀也非銅,但是如此精巧的鑄工已經是價值不菲。居然只是最小的一文錢?!

李廣元道:「剪開看過色沒有?」

「的確是一文錢。」伙計道,「掌櫃的把夾剪剪,剪不開。又銼了一下,外面銀閃閃的這層是包上去――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里面是鐵芯。」

「鐵錢!」羅和英嗤之以鼻,「自古哪有朝廷發行鐵錢的!」

這話不假,從秦始皇鑄造半兩開始,中國的鑄造貨幣始終的銅錢。只不過是隨著王朝的盛衰,銅的成分有多有少,尺寸份量有大有小而已。除了唐朝的藩鎮和一些地方政權之外,從來沒有正式鑄造鐵錢的。

看到髡賊開始鑄造鐵錢,羅和英有些興奮,在他看來這是髡賊「府庫貴乏」,開始走向窮途末路的跡象

但是李廣元卻知道這沒什么意義,因為澳洲人現在所有的面額都有紙幣,且在兩廣暢行無阻,商旅百姓都認。用什么材質鑄幣其實無傷大雅。

李廣元和羅和英不知道,他們拿在手里的「壹文」是香港造幣廠制造的第一批小面額硬幣輔幣。剛剛從廣州的中儲銀行送到東莞,開始流通。這硬幣還是簇新簇新的。

制造輔幣硬幣並非突發奇想,而是不得不為了改善貨幣流通做得改良。

紙幣固然印刷、使用和運儲都很方便,但是實際運用的結果是財政和金融口的元老都頗有煩言。的確目前基本上各級貨幣都發行了對應的紙幣,而且流通也尚屬正常。但是其中曝露的弊病卻是與日俱增。

元幣,半元是問題最小的,因為這些紙幣基本只在廣州和海南通行。外地的人平時很少用這么大面額的錢,又沒信心拿它囤積儲蓄,把身家性命放在一張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