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2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683 字 2020-12-19

吏部尚書宋纁道:「朝鮮使節一年三貢,他們也不走陸路,原先朝鮮使節渤海橫渡多遇海難,後改走登州一路太平,登州從此為朝鮮貢道。」

王一鄂道:「太宰所言極是。」

申時行不置可否,而是轉問道:「登州如此緊要,眼下駐防如何」

楊俊民出班上稟道:「啟稟元輔,洪武時為了備倭,朝廷將登州升為登州府,現在有登州衛,威海衛,寧海衛,成山衛,太嵩,靖海六衛,嘉靖年間戚少保駐登州編練水軍,計有戰船五十艘。」

「元輔,登萊系山東門戶,天津亦神京肘腋,其重各不在遼東之下,若真有敵情,揚帆可訊至。」

王一鄂道:「不按圖籍,不可知扼塞,不審形勢,不可以施經略。日本之地與閩相值,浙乃其貢道,故而閩,浙最沖。但倭國若要行大軍遠渡重洋,則必取道朝鮮,後進犯遼東,再去登萊,最後直逼京師。所以在登津屯駐兵馬是為可行,但調慣戰閩浙水師卻要商榷一番了。」

眾大臣們聞言紛紛道:「正是調動閩浙水師,兩省空虛,若是倭寇乘虛來犯閩浙怎好」

申時行道:「啟稟陛下,可以先嘗試增設登萊,天津兩地防備。」

申時行綜合廷議拿出意見仍是如此老成持重。

陳矩聞言暗笑,若是如此,林延潮一番苦心不是白費了。

趁著天子還未開口,林延潮即出奏道:「啟稟陛下,若是不設水師何來戰守一策,若是倭國朝鮮齊來犯,我師在登州屯糧屯軍,則可隨時從海路救援遼東。」

「濟遼莫如海運,而海運莫如登萊。登萊據金州五六百里,距旅順口僅五百里,揚帆一二日可至。其海路上又有沙門,皇城等島,海船即可止宿,又能避風,相反天津至遼,大洋無泊。」

「若是朝鮮有事,朝鮮惟持朝鮮全,慶二道,若全,慶二道失朝鮮必亡,倭必以陸犯遼。若我軍能保全,慶兩道,必派軍赴朝駐守。無論是守遼還是守朝,登州皆為我軍之餉道,也可使往來之師,不疲憊於陸,此實為長策」

林延潮這一番話,也是穿越者的先見之明。

歷史上第一次援朝,明朝打下平壤了,結果卻無力維持繼續南下。原因就是遼東陸路的糧道,根本無力維持大軍。

當時援朝的明軍給朝廷上疏里說軍隊現狀軍無一束草,戰馬倒斃者日以八九千之數。

雖說這話可能有所誇張,但也可略知援朝軍隊的慘狀。

同樣不僅僅是明朝,倭寇也無力北上。因為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閑山島等海戰中連連獲勝,導致倭軍水師無法掌握朝鮮南面海路,以致補給不利。最後小西行長打下平壤以後,主力也是無法大舉北進。

聽到林延潮分析後,陳矩不由點頭道:「真乃經國遠猷也。」

眾大臣們雖覺得林延潮說得有道理,但林延潮畢竟是第一次參加廷議,尚且不能令他們完全信服。

石星出奏道:「陛下,林宗伯之見雖有道理,但卻不體察詳情。這登萊並非富庶之地,又如何屯兵屯糧」

聽石星之言,王一鄂捏須沉吟了一番道:「是啊,登州水陸兩軍平日屯墾也只是自給自足。將糧道設在山東,又從哪里調糧漕河可是不經過登州的。難道從天津走海路運到登州嗎」

陳矩聽到這里,不由深嘆,這廷議果真一步步都落入林延潮算計里了。

林延潮不動聲色道:「這有何難昔日元朝開海漕,就是以登州為海漕轉運之地。隆慶五年,漕運總督王宗沐主張開海運以佐運河之窮,於三月運米十二萬石從淮安出海,經登州停泊,五月抵天津。雖有八舟漂沒,但不失為成功。」

「故而這一次臣主張試行海運調糧至登州,還請陛下明鑒」

林延潮說完,殿內都是一片寂靜。

這海運之計又再度出現在廟堂上。

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萬歷二十五年第二次援朝時,明軍擬出兵十萬,然後打算湊集軍糧八十萬。

最後朝廷給出的方案是,取自朝鮮十萬,然後遼東,天津,登萊各出二十四萬,天津,登萊二十四萬石海運,遼東則海陸並濟。

登州是如何籌集糧草呢

第一次征朝,明朝援朝人馬幾乎都要餓死了。萬歷皇帝知道自陳朕是痛心流涕,卧不安寢,令戶部發銀在山東高價買糧。

然後又令山東地方各州府縣用公帑就地買糧運至登州,同時從臨清,德州二倉從陸路轉運糧食至登萊。

同時令當地駐軍努力屯田,言下之意,你們軍餉朝廷不管了。

當然最後明軍還是完成了糧草,但如此買糧使得山東糧價奇高,同時也花了很多冤枉錢,但若朝廷有先見之明,就當以海運先於登萊囤糧。</br></br>